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高龄骨科术后肺栓塞的病理机制、病情观察要点、识别判断及紧急处理措施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2025-7-22 13:33
标题:
高龄骨科术后肺栓塞的病理机制、病情观察要点、识别判断及紧急处理措施
高龄骨科术后肺栓塞的病理机制、病情观察要点、识别判断及紧急处理措施
护理之声 李冰 带您拓展视野、打开思路、准备知识、获得成功、一切以第七版护理学教材为准
一、病理机制
高龄骨科术后肺栓塞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为 “Virchow 三要素”(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的叠加效应:
血流淤滞
:高龄患者肌肉萎缩、活动能力差,术后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流峰值较术前下降 60%);术中长时间制动(如侧卧位手术>2 小时)进一步加剧静脉淤滞,形成血栓基础。
血管内皮损伤
:手术创伤(如股骨颈骨折复位时对静脉壁的牵拉、假体植入时的局部刺激)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加速内皮功能退化,导致抗凝物质(如前列环素)分泌减少,促凝物质(如 vWF 因子)释放增加。
血液高凝状态
:高龄患者血小板黏附性增加,凝血因子(Ⅱ、Ⅶ、Ⅹ)半衰期延长;术后应激反应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小板聚集性增强;此外,低分子肝素预防剂量不足或患者依从性差(如案例中患者自行取下弹力袜),进一步升高血栓风险。
血栓形成后,脱落的栓子随静脉血流进入右心,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引发肺循环阻力骤升、右心衰竭,同时通气 / 血流比例失调导致低氧血症,这也是案例中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的核心机制。
二、病情观察要点
早期预警信号
非特异性症状:术后 3-7 天(高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气促(尤其活动后加重)、心率增快(静息心率>100 次 / 分),需警惕微小血栓栓塞。
下肢异常:术侧或双侧下肢肿胀(周径差>1cm)、皮温升高、浅静脉充盈,提示深静脉血栓可能(案例中患者虽未描述下肢症状,但 Caprini 评分 12 分已提示高风险)。
典型症状监测
呼吸:突发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4 次 / 分)、咯血(少量鲜红色痰)、烦躁不安,如案例中患者 SpO₂骤降至 82%,伴呼吸急促(28-32 次 / 分)。
循环: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心率加快(>120 次 / 分)、颈静脉充盈,严重时出现休克(如四肢湿冷、尿量<30ml/h)。
疼痛: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与心肌梗死类似),但对硝酸甘油无反应,需与术后伤口痛鉴别(案例中患者疼痛以术侧髋关节为主,易掩盖肺栓塞痛)。
辅助指标动态监测
实验室检查:D - 二聚体>0.5mg/L(案例中达 6.8mg/L)、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右心负荷过重)、动脉血气示低氧血症伴呼吸性碱中毒。
影像学:肺动脉 CTA 是确诊金标准,可显示栓塞部位(如案例中右侧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受累);床旁超声可快速评估右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反流速度>2.8m/s)。
三、识别与判断
风险分层识别
结合 Caprini 评分(案例中 12 分,极高危)和临床症状,快速区分低危(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中危(有症状但血压正常)、高危(低血压或休克)。案例患者因血压下降(90/55mmHg)、低氧血症,属于中高危。
鉴别诊断
与急性心梗鉴别:后者心电图有 ST 段抬高、肌钙蛋白动态升高,而肺栓塞多表现为 SⅠQⅢTⅢ(Ⅰ 导联 S 波加深,Ⅲ 导联 Q 波和 T 波倒置)。
与术后肺不张鉴别:后者多有咳嗽、咳痰,胸片示肺叶实变,而肺栓塞胸片多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减少。
病情进展判断
恶化信号:吸氧浓度提高仍无法维持 SpO₂>90%、心率持续>130 次 / 分、CVP>15cmH₂O(提示右心衰竭),需立即启动抢救。
四、紧急处理措施
即刻生命支持(黄金 30 分钟)
呼吸支持:高流量吸氧(6-8L/min),维持 SpO₂>90%;若出现呼吸衰竭(PaO₂<60mmHg),立即行无创通气或气管插管(案例中备气管插管设备为关键准备)。
循环支持:绝对卧床(避免栓子脱落),予心电监护;血压低时快速补液(晶体液 500ml/30min),必要时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收缩压>90mmHg)。
抗凝与溶栓治疗
中高危患者:立即予低分子肝素(如案例中 6000IU q12h)或普通肝素静脉泵入,监测 APTT(维持正常值 1.5-2 倍);若出现休克,在排除出血禁忌后,用 rt-PA 溶栓(50-100mg 静脉滴注 2 小时)。
抗凝监测:华法林过渡期间,INR 需稳定在 2.0-3.0(案例中第 7 天达 2.3),同时观察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征象。
专科协作与监测
多学科会诊:通知心内科、呼吸科急会诊,评估是否需介入治疗(如肺动脉血栓切除术)。
动态评估:每 15-30 分钟记录生命体征、尿量、意识状态,溶栓后 2 小时复查血气,24 小时复查肺动脉 CTA 评估血栓溶解情况。
预防再栓塞
物理预防:待病情稳定后(如案例中第 3 天),穿抗血栓袜(监测舒适度,避免患者自行取下),行踝关节被动运动。
长期管理:出院后华法林抗凝 3-6 个月,定期复查 INR,避免食用高维生素 K 食物(如菠菜、西兰花)影响药效。
通过以上机制分析与处理流程,可实现高龄骨科术后肺栓塞的早识别、早干预,显著改善预后(如案例患者 7 天内病情稳定,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www.zghl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