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肺动脉栓塞近年国内外专家共识及标准及主要治疗护理新进展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2025-7-22 13:56
标题: 肺动脉栓塞近年国内外专家共识及标准及主要治疗护理新进展
肺动脉栓塞近年国内外专家共识及标准及主要治疗护理新进展
护理之声  李冰   仅供参考​
一、国内外专家共识及标准​
  •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2018 年 ESC 发布的《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影响力广泛。在诊断方面,强调整合临床评估、D - 二聚体检测、影像学检查(如多排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 CTPA)。对于临床低度可能的患者,若 D - 二聚体阴性可排除肺栓塞;中高度可能患者则需进一步 CTPA 检查 。危险分层上,依据血流动力学状态、右心功能及心肌损伤指标,将急性肺栓塞分为高危、中危(中高危、中低危)和低危。治疗决策基于分层,高危患者推荐立即溶栓或机械取栓等再灌注治疗;中危患者需权衡出血风险决定是否溶栓,优先抗凝;低危患者以抗凝为主。​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指南:2019 年发布的《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与国际接轨又结合国内实际。诊断流程类似,注重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栓塞(PTE)整体关联的判断,因多数 PTE 血栓源于 DVT 。预防部分,对不同风险人群(如外科手术、内科住院患者)制定详细预防策略,包括机械预防(梯度加压弹力袜、间歇充气压缩泵等)和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强调对特殊人群,如妊娠、肿瘤患者的个体化预防与治疗。​

二、主要治疗新进展​
  • 药物治疗​

  •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应用越发普遍。与传统维生素 K 拮抗剂(如华法林)相比,NOACs 起效快,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药物相互作用少。研究表明,其在预防肺栓塞复发上疗效不劣于华法林,且大出血风险更低,简化了患者长期抗凝管理 。​

  • 溶栓药物改良:除经典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研发方向是提高溶栓特异性、降低出血风险。如对特定人群(老年、低体重)采用小剂量 tPA 或联合其他辅助药物溶栓,在保证一定溶栓效果同时减少出血并发症。​

  • 介入治疗​

  • 经皮导管介入:导管溶栓可将溶栓药物精准输送至血栓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溶栓效果同时降低全身出血风险;机械取栓借助血栓抽吸装置、旋转碎栓装置等直接去除血栓,适用于有溶栓禁忌或病情危急患者。血管内超声溶栓结合超声能量与溶栓药物,促进药物渗透到血栓内部,提升溶栓效率。​

  • 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对于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有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期间仍发生肺栓塞的患者,可置入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预防再次栓塞。在血栓风险降低后适时取出滤器,减少长期留置相关并发症 。​

  • 外科治疗:外科血栓切除术适用于有溶栓禁忌证或其他干预策略失败的血流动力学严重受影响的肺栓塞患者。随着外科技术进步,手术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仍需在经验丰富的中心开展。对部分病情复杂、血栓位置特殊患者,外科手术仍是重要治疗手段 。​

三、护理新进展​
  • 精准化病情监测:利用远程医疗设备可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尤其适用于居家康复患者,医护人员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干预 。持续监测肌钙蛋白、脑钠肽(BNP)及其前体(NT-proBNP)等生物标志物,结合临床症状,更精确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为护理决策提供依据。​

  • 个性化护理方案:依据患者危险分层、基础疾病、心理状态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如高危患者重点关注血流动力学稳定与再灌注治疗护理;中危患者加强病情观察与抗凝护理;低危患者侧重于康复指导与健康教育 。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肺栓塞患者,协同管理基础疾病,如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与血糖监测,高血压患者规律服药与血压监测。​

  • 血栓预防护理升级:强化对患者及家属血栓预防知识教育,提高弹力袜、间歇充气压缩泵等机械预防措施依从性 。针对长期卧床患者,制定科学的肢体活动计划,定期翻身、进行关节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www.zghl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