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外科各系统急症识别、处理与指导典型案例集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3 天前
标题: 外科各系统急症识别、处理与指导典型案例集

外科各系统急症识别、处理与指导典型案例集

                    护理之声  李冰整理
一、创伤系统急症: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案例场景】
43 岁女性骑电动车与小车相撞,急诊入院时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血压 58/41mmHg、心率 113 / 分,腹部膨隆伴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肠鸣音减弱。血常规示血红蛋白 45g/L,腹部 CT 提示腹膜后巨大血肿、右肾静脉撕裂,腹腔积血约 5000ml
【急症识别要点】
1.休克分期判断:符合休克抑制期表现 —— 意识淡漠、收缩压<90mmHgHb70g/L(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P33),且存在活动性出血证据(腹腔积血、血红蛋白骤降)。
2.损伤定位线索:腹肌紧张 + 全腹压痛反跳痛提示腹腔脏器损伤,结合 CT 结果锁定肾静脉、下腔静脉撕裂等致命伤。
3.并发症预警:合并右侧 10-12 肋骨骨折 + 肺挫伤,需警惕呼吸功能衰竭风险。
【紧急处理流程】
1.即刻复苏(黄金 1 小时)
气道管理:面罩高流量吸氧(8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95%,备好气管插管设备。
循环支持:建立 2 18G 锁骨下静脉通路,快速输注乳酸林格液 1500ml + 红细胞悬液 8U + 血浆 400ml,静脉泵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80/50mmHg
止血干预:静滴氨甲环酸抑制纤溶亢进,同时完成术前备血(红细胞 12U、血浆 800ml)。
2.多学科协同救治
启动创伤团队(TTA):普外科、泌尿外科、ICU 等专科医师同步评估,30 分钟内完成增强 CT 检查明确损伤部位。
损伤控制手术:全麻下行 "剖腹探查 + 下腔静脉修补 + 右肾切除 + 小肠破裂修补术",术中控制出血后放置腹腔引流管 3 根,手术历时 2.5 小时,术中再输血 2500ml
【健康指导重点】
1.术后监护期指导
引流管管理:告知家属 "腹腔引流管若出现鲜红色液体每小时>100ml 需立即呼叫医护",示范引流袋低于伤口 30cm 的固定方法。
呼吸功能训练:指导患者腹式呼吸(每次 5 秒吸气、8 秒呼气),每 2 小时协助翻身拍背,预防肺挫伤继发感染。
2.出院康复指导
活动计划:术后 1 个月内避免弯腰搬重物,3 个月后可逐步恢复轻度家务,6 个月复查腹部 CT 评估腹膜后恢复情况。
应急预警:强调 "若出现伤口渗血、头晕心慌、尿量减少(<30ml/h)需立即就诊",随身携带出院小结标注手术方式及输血史。
二、消化系统急症:急性重症胆管炎(胆源性脓毒血症)【案例场景】
94 岁女性因 "寒战高热 1 月,加重 1 " 入院,体温 40.2℃、心率 132 / 分、呼吸 30 / 分,右上腹压痛明显,Murphy 征阳性。实验室检查:降钙素原 28.6ng/ml(正常<0.5ng/ml)、白介素 - 6 2077pg/mlMRCP 示胆总管结石伴胆管扩张,诊断为急性重症胆管炎合并脓毒血症。
【急症识别要点】
1.典型三联征 + 休克先兆:高热寒战 + 右上腹疼痛 + 黄疸(Charcot 三联征),伴心率>120 / 分、呼吸急促,符合重症胆管炎诊断标准(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P475)。
2.感染严重程度评估:降钙素原>20ng/ml 提示重度细菌感染,结合高龄、心功能不全(BNP 4108pg/ml),属于极高危患者。
【紧急处理流程】
1.感染控制与器官支持
抗菌治疗:1 小时内静滴头孢哌酮舒巴坦 2.0g + 甲硝唑 0.5g,同时留取血培养 + 胆汁培养标本。
胆道引流:急诊全麻下行 "胆囊切除 + 胆总管切开取石 + T 管引流术",手术历时 34 分钟,术中引流出脓性胆汁约 200ml
循环监测:术后转入 ICU,持续心电监护,输注平衡液纠正脱水,予呋塞米 20mg 静推改善心功能。
2.高龄患者特殊护理
呼吸支持:术后 6 小时实施无创通气(BiPAP 模式),逐步过渡到鼻导管吸氧,每日复查血气分析调整参数。
营养支持:术后第 2 天启动肠内营养(米汤 50ml/h),根据耐受情况每日增加 50ml,避免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
【健康指导重点】
1.T 管护理专项指导
日常维护:示范 T 管固定方法(用别针将引流袋固定于衣裤外侧),强调 "避免牵拉管道,洗澡时用保鲜膜包裹接口处"
异常识别:教会观察引流液性状 —— 正常为淡黄色清亮液体,若出现脓性、血性或量骤减(<50ml/d)需及时就医。
2.基础病管理与随访
饮食调控:指导低脂饮食(每日脂肪<30g),避免蛋黄、动物内脏等食物,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菠菜)。
复查计划:术后 4 周返院行 T 管造影,确认胆道通畅后拔除 T 管;每月监测肝功能 + 血常规,持续 6 个月。

三、骨骼肌肉系统急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案例场景】
72 岁男性髋关节置换术后第 5 天,自行弯腰捡拖鞋后突发右髋部剧痛,无法活动,查体见右下肢短缩 2cm 伴外旋畸形,X 线示假体头脱出髋臼窝。追问病史,患者术后未严格遵循 "避免屈髋>90°" 的医嘱。
【急症识别要点】
1.典型体征匹配:下肢短缩 + 外旋畸形 + 关节活动受限,完全符合髋关节假体脱位的特征性表现(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P642)。
2.诱因追溯:弯腰动作导致髋关节屈曲超过安全角度,破坏假体稳定性,属于术后早期(<1 周)脱位常见原因。
【紧急处理流程】
1.即刻制动与复位
体位管理:协助患者平卧,在患肢下方垫软枕保持外展 15°,禁止随意搬动或尝试自行复位。
麻醉复位:在静脉镇静(咪达唑仑 5mg)下,由骨科医师实施 Allis 法复位,复位后复查 X 线确认假体位置正常。
固定保护:佩戴髋关节外展支具,限制髋关节屈曲<70°,卧床期间使用气垫床预防压疮。
2.疼痛与功能管理
镇痛干预:复位后予帕瑞昔布钠 40mg 静推,随后口服塞来昔布 200mg 每日 2 次,维持疼痛评分<3 分。
早期康复:复位后第 2 天开始踝泵运动(每小时 10 次),第 3 天在助行器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避免单腿站立。
【健康指导重点】
1.活动禁忌强化教育
高危动作清单:用图示说明 "三不做"—— 不弯腰捡物、不交叉双腿、不坐矮于 45cm 的凳子,演示正确穿鞋袜(使用长柄鞋拔)。
体位转换指导:教会 "侧身三步法"—— 先移向健侧、双腿间夹枕、用健腿支撑起身,避免患肢内收内旋。
2.出院后长期管理
支具使用:强调外展支具需佩戴 6 周,夜间睡觉时可取下但需保持双腿间夹枕。
随访计划:术后 136 个月复查 X 线,若出现髋部疼痛加重、活动受限需立即就诊,避免延迟处理导致假体磨损。

四、循环系统急症:腹主动脉瘤破裂(失血性休克)【案例场景】
55 岁男性突发剧烈腹痛伴胸闷 1 小时,随即意识丧失,急诊入院时血压 70/40mmHg、心率 140 / 分,腹部膨隆紧张,腹部 CT 示腹主动脉瘤直径 85mm,瘤体破裂伴腹腔积血。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0 年,未规律服药。
【急症识别要点】
1.特征性表现"剧烈腹痛 + 休克 + 腹部搏动性包块" 三联征(第七版外科护理学 P396),CT 证实瘤体破裂为致命病因。
2.风险分层:动脉瘤直径>50mm 属于破裂高危(正常<30mm),结合高血压病史,符合 "慢性病变急性发作" 特点。
【紧急处理流程】
1.抢救与手术衔接
快速复苏:建立 2 条中心静脉通路,输注平衡液 2000ml + 红细胞悬液 6U,同时启动输血科紧急配血程序。
微创止血:直接转运至杂交手术室,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通过覆膜支架封堵破裂口,手术历时 90 分钟。
循环监测:术后转入 ICU,持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目标维持收缩压 110-130mmHg,避免血压过高导致支架移位。
2.术后并发症防控
内漏监测:术后 24 小时复查腹部超声,观察支架周围有无异常血流信号,每周监测血常规排除隐性出血。
肾功能保护:输注晶体液维持尿量≥0.5ml/kgh,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健康指导重点】
1.血压管理核心指导
药物依从性:强调 "终身服用降压药",演示电子血压计使用方法,要求每日早晚测量并记录(目标<130/80mmHg)。
饮食调控:指导低盐饮食(每日<5g),避免饮酒及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多食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
2.长期随访与应急准备
影像学复查:术后 136 个月及每年复查腹主动脉 CTA,监测支架位置及瘤体变化。
急救预案:告知家属 "若出现突发腹痛、腰背部剧痛需立即拨打 120",随身携带疾病诊断卡(注明动脉瘤类型、手术时间)。


五、外科术后肺栓塞(PE)的急症识别(一)高危人群定位
根据课题 外科重症管理新进展与护理实践引用的 2024 年老年急危重症容量管理急诊专家共识,外科术后 PE 高危人群需重点关注:
1. 手术类型:骨科大手术(髋关节 / 膝关节置换术)、腹部大手术(胃癌 / 结直肠癌根治术)、恶性肿瘤手术(尤其是肺癌、胰腺癌);
2. 患者因素:年龄≥60 岁、卧床>72 小时、合并静脉曲张 / 肥胖(BMI≥30)、术前有深静脉血栓(DVT)病史;
3. 围术期因素:手术时间>2 小时、术中输血>800ml、术后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且未规范预防 DVT
(二)症状与体征识别
参考课题 内科急症重点场景高质量护理咳血与窒息 / 肺水肿护理的症状评估逻辑,术后 PE 典型与非典型表现如下:
表现类型
具体特征
临床意义(依据课题引用指南)
典型 三联征
突发呼吸困难(最常见,占 80%)、胸痛(胸膜炎性,深呼吸加重)、咯血(仅 20% 出现)
课题 外科重症管理引用 2023 AHA/NCS 科学声明:仅少数患者出现典型三联征,易漏诊
非典型表现
1. 无症状(仅影像学偶然发现,占 15%);2. 晕厥(脑供血不足,提示高危 PE);3. 低热(37.5-38.0℃,合并感染时升高);4. 下肢肿胀(单侧周径较对侧>3cm,提示 DVT 源性 PE
课题 老年急危重症容量管理强调:老年患者常以 晕厥 + 低热为首发表现,需警惕
(三)辅助检查判断
结合课题 临床护理评估体系新进展风险评估工具与个性化评估实践,术后 PE 确诊需联动以下检查:
1. 快速筛查:D - 二聚体>500μg/L(课题引用《致命性大出血急救护理专家共识 2019》:术后 D - 二聚体升高需结合临床判断,排除手术应激干扰);
2. 确诊检查:肺动脉 CT 血管造影(CTA)示肺动脉充盈缺损(课题 外科重症管理推荐:术后 PE 首选 CTA,敏感度>90%);
3. 病情分层:床旁超声评估右心功能(右心室扩大 / 肺动脉高压提示高危 PE)、血气分析(PaO₂60mmHgPaCO₂35mmHg 提示呼吸衰竭,需紧急干预)。

二、外科术后肺栓塞的紧急处理(一)紧急干预流程(遵循课题 重症急救优先级原则)
参考课题 外科重症管理新进展与护理实践引用的 2023 AHA/NCS 心脏骤停后患者监护管理声明、2024 老年急危重症容量管理共识,处理分 即刻稳定 - 病因控制 - 多学科协作三阶段:
1. 即刻生命支持(1 小时内启动)
干预环节
具体措施
课题依据
呼吸支持
1. 低氧者予高流量吸氧(8-10L/min,鼻导管 / 面罩);2. PaO₂60mmHg 或呼吸窘迫者,予无创呼吸机(BiPAP 模式:IPAP 12-15cmH₂OEPAP 5-8cmH₂O);3. 严重呼吸衰竭(PaO₂/FiO₂200mmHg)者,紧急气管插管 + 有创机械通气
课题 内科急症高质量护理呼吸衰竭护理模块:强调 PE 合并呼吸衰竭需避免过度通气,维持潮气量 6-8ml/kg
循环支持
1. 低血压(收缩压<90mmHg)者,静脉泵注多巴胺(5-10μg/kgmin),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5mmHg2. 右心衰竭者,予呋塞米 20mg 静推(避免过量导致血容量不足);3. 快速补液:输注乳酸林格液(初始 500ml/30 分钟),监测尿量≥0.5ml/kgh
课题 老年急危重症容量管理:术后 PE 补液需 限制性,避免加重右心负荷
2. 病因控制
高危 PE(伴休克 / 低血压)
遵医嘱予阿替普酶 50mg 静滴(2 小时内完成,课题引用《重症胰腺炎镇痛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2》:溶栓需严格掌握时间窗,术后 PE 发病<14 天为宜),用药期间每 30 分钟监测凝血功能(APTT 维持在正常 2 倍内),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牙龈出血、皮肤瘀斑);
中低危 PE
予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 4000U 皮下注射,每 12 小时 1 次,课题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推荐:术后 PE 抗凝疗程≥3 个月),合并恶性肿瘤者(课题 癌症患者全程护理)需延长至 6 个月,过渡到口服华法林(INR 维持 2.0-3.0)。
3. 多学科协作
启动 外科 + 呼吸科 + 影像科 + ICU”MDT 团队(课题 国际生存指南理念在癌症护理中应用强调:复杂 PE 需多学科联合决策):
影像科:紧急完成肺动脉 CTA,明确栓塞部位与范围;
呼吸科:评估呼吸功能,制定呼吸机参数;
• ICU:术后高危 PE 患者转入 ICU,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血压、血氧、呼吸),每 2 小时复查血气分析。
(二)并发症防控
1. 出血风险:溶栓 / 抗凝期间,避免静脉穿刺、肌内注射,监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若 Hb 下降>20g/L,立即停用抗凝药,予氨甲环酸静滴(课题 致命性大出血急救护理专家共识 2019”);
2. 再栓塞风险: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导致血栓脱落),抬高患肢(高于心脏 20-30cm),禁止按摩下肢(课题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术后 PE 需严格制动,直至抗凝起效)。
三、外科术后肺栓塞的健康指导
(一)术前预防指导
1.高危人群筛查教育:告知骨科 / 肿瘤手术患者 术后 PE 发生率约 1%-5%,但规范预防可降低 80% 风险,发放 “PE 预防手册(含高危因素、预警症状图示);
2.机械预防训练:指导穿戴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的正确方法(每日穿戴≥18 小时,避免扭曲),演示踝泵运动(勾脚 - 伸脚,每次 10 分钟,每日 5 次,课题 外科重症管理推荐:术前 1 周开始训练,增强下肢血液循环);
3.饮食与活动:建议术前多饮水(每日 1500-2000ml),避免久坐(每 30 分钟起身活动 5 分钟),减少血栓形成风险(课题 社区慢性病护理:饮食与活动干预是 PE 一级预防核心)。
(二)术后教育
1.药物指导(课题 循证用药护理
告知患者 抗凝药物需按时服用,不可擅自停药(停药后再栓塞风险升高 50%,解释华法林与食物的相互作用(避免大量摄入菠菜、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课题 癌症患者全程护理:药物 - 食物相互作用需重点强调);
示范低分子肝素自我注射(腹部脐周 2cm 外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处反复注射导致皮下血肿)。
2.症状自我监测(课题 急症识别教育
教会患者及家属识别 PE 预警信号:活动后气短加重;单侧下肢突然肿胀疼痛;胸痛、咯血,出现上述情况立即呼叫医护(课题 内科急症高质量护理:术后需每 4 小时评估一次症状,记录于 术后康复日记);
3.AI 智能监测应用(课题 基于 AI 智能技术的慢性病健康教育
指导使用医院 术后 PE 智能监测 APP”,通过蓝牙连接智能手环,实时上传心率、血氧数据,APP 自动预警异常(如血氧<92% 时推送提醒,课题 “AI 健康教育:智能工具可提升监测及时性)。
(三)出院随访指导
依据课题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长期康复”“癌症患者生存指南护理要求,出院指导需包含:
1. 复查计划
抗凝期间:每 2 周复查凝血功能(INR),根据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课题 外科重症管理引用 2022 中国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共识:定期监测是药物安全核心);
影像学复查:术后 136 个月复查肺动脉 CTA(评估血栓吸收情况),恶性肿瘤患者每 3 个月复查一次(课题 癌症患者全程护理:需长期监测复发风险);
2.活动与生活管理
避免剧烈运动(术后 3 个月内不跑步、爬山),可进行轻度活动(散步 30 分钟 / 日,逐渐增加至 1 小时);
长途出行(>4 小时)时,每 1 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穿戴医用弹力袜(课题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长期活动管理可降低 PE 复发风险);
3.应急预案(课题 致命性急症急救教育
告知患者及家属 若出现突发呼吸困难、胸痛,立即拨打 120,告知医生外科术后 PE 病史’”,随身携带 “PE 诊疗卡(注明手术类型、抗凝药物、过敏史,课题 国际生存指南应用:应急信息卡可缩短急救时间)。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www.zghlz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