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结核、肝昏迷、护理与科研案例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前天 17:30
标题: 结核、肝昏迷、护理与科研案例分析
护理基卫高高级职称评审面试高分答题
“基层消耗性疾病高发谱”-结核、肝昏迷、护理与科研案例分析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整理
第一题:案例分析 1;结核案例分析42 岁男性(不抽烟,发热盗汗、干咳、体重 3 个月降 10kg)(3.5 分钟版)核心思路:从 “基层消耗性疾病高发谱” 切入,突出 “护理评估→诊断支持→基层适配处理”,避免单纯医疗诊断,聚焦护理价值
第一步:案例核心信息提炼(护理视角)患者男性 42 岁,无吸烟史(排除烟草相关肺癌高危因素),核心症状:① 全身症状(发热盗汗、3 个月体重骤降 10kg,提示消耗性疾病);② 呼吸道症状(干咳,无痰 / 咯血,排除急性感染如肺炎),需优先考虑 “慢性感染 + 恶性肿瘤” 两类疾病。
第二步:考虑的诊断(3 个核心)及鉴别诊断(护理观察要点)诊断方向 | 支持依据(含护理评估) | 鉴别要点(与其他诊断区分) |
| ① 典型症状:午后低热(护理测体温 37.8-38.2℃,呈低热型)、盗汗(夜间床单潮湿)、体重下降(护理称重示每月降 3-4kg);② 呼吸道:干咳(无脓痰,排除细菌感染);③ 既往史:追问有 “肺结核患者接触史”(同事 1 年前患活动性 TB) | 与肺癌鉴别:无吸烟史,暂无双肺多发结节 / 纵隔淋巴结肿大(需 CT 验证);与淋巴瘤鉴别:无浅表淋巴结肿大(护理触诊颈部、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 |
| ① 警示症状:体重骤降(3 个月 10kg,恶病质倾向,护理评估 “皮肤弹性差、肌力下降”);② 呼吸道:干咳(肿瘤压迫支气管致刺激性咳嗽,无感染征象);③ 隐藏风险:非吸烟肺癌占比 15%-20%,需警惕 | 与结核鉴别:无结核接触史(若后续排查无接触则权重升高),无盗汗(若患者盗汗缓解需重新评估) |
| ① 全身消耗:体重下降、乏力(护理观察 “步行 50 米即需休息”);② 呼吸道:干咳(转移灶刺激肺组织);③ 潜在线索:追问有 “上腹部隐痛”(需排查胃癌) | 与原发肺癌鉴别:多有肺外原发灶症状(如胃痛、血尿),CT 多表现为 “多发结节”(原发多单发) |
第三步:完善的相关检查(护理配合 + 基层衔接)1.核心诊断检查(护理主导配合)
结核相关:① 痰找抗酸杆菌(3 次,护理指导 “清晨深部咳痰”,避免唾液污染,基层门诊可采集后送上级医院检测);② PPD 试验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护理标记 “空腹采血”,告知患者 “注射 PPD 后 48-72 小时看结果”);
肿瘤相关:① 胸部低剂量 CT(基层可预约上级医院检查,护理提前宣教 “检查前屏气技巧”,减少重复操作);② 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SCC,护理抽血时同步查肝肾功能,排除肺外转移影响);
基础评估:血常规(看血红蛋白,评估贫血程度)、血沉(ESR)、CRP(护理动态监测,评估炎症活动度)。
2.基层特色检查(适配资源)
居家监测:指导患者用 “电子体温计” 记录每日体温(标注 “晨起 / 午后 / 夜间”)、“体重秤” 每周称重 1 次,数据同步至社区电子健康档案,便于远程评估;
症状日记:护理为患者设计 “症状监测表”,记录 “干咳频次、盗汗程度(轻 / 中 / 重)”,为后续诊断提供动态依据。
第四步:初步处理方案(基层护理主导)1.对症护理(缓解痛苦,稳定病情)
发热盗汗:① 低热(<38.5℃)予 “温水擦浴(腹股沟、腋窝)”,每 4 小时测体温;② 盗汗后及时更换干燥衣物,避免受凉,护理指导 “睡前少饮水,减少夜间起夜”;
体重下降:① 营养支持:制定 “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计划”(如每日 2 个鸡蛋、250ml 牛奶、100g 瘦肉,分 5-6 餐),若进食差,联系社区营养师制定肠内营养方案(如口服营养粉);② 能量监测:护理每周记录 “进食量、体重变化”,评估营养干预效果;
干咳:遵医嘱予 “右美沙芬”(非中枢性镇咳药),护理观察 “咳嗽频次是否减少”,避免影响痰液排出。
3.病因护理(分情况衔接)
若确诊结核(痰抗酸杆菌阳性):① 抗结核用药指导(2HRZE/4HR 方案,护理制作 “彩色用药卡”,标注 “利福平空腹服、乙胺丁醇防视力损伤”);② 基层随访:每周上门 1 次,检查服药依从性(查看药盒剩余量)、监测肝功能(避免药物性肝损伤);
若确诊肺癌:① 转诊衔接:立即联系上级医院肿瘤科,护理协助整理 “症状日记、检查报告”,陪同转诊;② 心理支持:用 “倾听 + 成功案例” 缓解患者焦虑(如 “社区有类似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避免绝望情绪。
3.基层长期管理
建立 “一人一档”:将检查结果、症状变化、护理干预记录纳入社区电子健康档案,便于多学科协作;
健康教育:告知患者 “避免去人群密集处(防感染)、保持室内通风”,若出现 “咯血、高热、呼吸困难” 立即就诊。
第二题:案例分析 2—— 肝昏迷(3 分钟版)核心思路:聚焦 “基层肝昏迷诱因(如肝硬化出血 / 感染)”,突出 “护理诱因识别 + 降氨干预 + 家庭指导”,贴合基层护理场景第一步:案例背景(基层典型)患者男性 55 岁,有 “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病史 5 年(基层社区管理),因 “呕血 1 天(量约 500ml)后出现嗜睡、行为异常(乱摸东西、答非所问)” 入院,护理评估:GCS 评分 12 分(嗜睡,呼唤能睁眼,回答不切题),扑翼样震颤(+),血氨 280μmol/L(正常 < 59),诊断 “肝性脑病(肝昏迷)Ⅱ 期”。
第二步:护理评估核心要点(高级护理思维)1.意识状态评估:用 “GCS 评分 + 行为观察” 双维度,每 2 小时评估 1 次 ——① 意识分级:嗜睡(呼唤睁眼)→昏睡(疼痛刺激睁眼)→昏迷(无反应);② 行为异常:记录 “扑翼样震颤出现频次、是否有随地大小便 / 言语错乱”;
2.诱因评估(基层高发):① 上消化道出血(本次诱因,护理观察 “呕血 / 黑便量”,监测血压、血红蛋白);② 感染(查体温、血常规,排除肺部 / 腹腔感染);③ 便秘(询问排便情况,便秘会加重血氨升高);
3.肝功能与代谢评估:监测 “肝功能(转氨酶、胆红素)、血氨、电解质(低钾低钠会诱发肝昏迷)”,护理记录 “尿量(目标 > 30ml/h)”,避免肝肾综合征。
第三步:初步护理处理方案(基层适配)1.诱因控制(核心干预)
止血降氨:① 上消化道出血:遵医嘱予 “生长抑素” 静脉泵入,护理严格控制泵速(5ml/h),每 30 分钟测血压;② 降氨治疗:口服 “乳果糖”(护理指导 “每次 15ml,每日 3 次”,观察 “每日排便 2-3 次”,避免腹泻),必要时 “白醋灌肠”(基层可用 50ml 白醋 + 100ml 生理盐水,保留灌肠 30 分钟);
感染预防:若体温 > 38.5℃,遵医嘱予 “头孢类抗生素”,护理观察 “用药后体温变化”,避免菌群失调加重肝损伤。
2.饮食与安全护理(基层重点)
饮食管理:① 急性期(昏迷 Ⅱ 期):暂停蛋白质摄入,予 “葡萄糖液静脉供能”,避免氨生成增多;② 缓解期(意识转清):逐渐增加蛋白(从 20g/d 开始,每周加 10g,至 50g/d),选择 “植物蛋白(如豆制品)”,护理制作 “饮食禁忌表”(忌动物蛋白、辛辣刺激);
安全防护:① 防跌倒:意识异常时加床栏,护理每 1 小时巡视 1 次,避免患者自行下床;② 防误吸:取 “侧卧位”,若出现呕吐,立即清理口鼻分泌物,头偏向一侧。
3.基层家庭延续护理
家属培训:① 指导家属 “观察意识变化”(如 “呼唤无反应、行为异常需立即就诊”);② 饮食指导:教会家属 “计算每日蛋白摄入量”(如 1 块豆腐≈10g 蛋白),避免误补高蛋白;
随访计划:出院后每周社区护士上门 1 次,监测 “血氨、肝功能”,每月复查 1 次,将数据同步至基层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题:作为临床骨干,如何推进科研与临床转化 + 个人实践(3.5 分钟版)核心思路:从 “基层护理痛点” 切入,以 “小课题 + 实转化” 为核心,突出 “问题→科研→临床→改进” 闭环,量化成果尊敬的评委老师,作为基层临床护理骨干,科研与临床转化的核心是 “从护理实操中找问题,用科研方法解问题,将成果落回临床”,我从 3 个维度推进,结合个人实践说明:
1.第一步:锚定基层护理痛点,选 “小而实” 的科研选题
基层护理最缺 “能直接解决日常难题的科研”,而非 “大而空的理论研究”。我曾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发现:基层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达 15%(临床观察数据),且多因 “饮食不规律、用药漏服、风险识别不足” 导致 —— 这就是典型的 “临床痛点”,我以此为选题,开展 “基层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评估与个性化干预方案” 小课题(院内立项,联合社区医生、营养师)。
2.第二步:科研设计贴合基层,确保可落地、易转化
避免复杂科研设计,聚焦 “基层可及资源”:
研究对象:选取社区 50 例 “低血糖高风险患者”(用自制 “低血糖风险评估表” 筛选,含 “年龄 > 65 岁、用药种类、饮食不规律” 等 6 项指标);
干预方案(科研核心):① 风险分层干预:高风险者(评分≥8 分)每周上门 1 次(护理指导饮食 + 用药),中风险者(5-7 分)每 2 周电话随访 1 次;② 工具创新:设计 “彩色饮食用药提醒卡”(早中晚标注 “主食量、用药时间”),结合社区电子健康档案推送 “微信提醒”;
数据收集:护理用 “基层简易监测表” 记录 “低血糖发生次数、血糖波动范围”,避免依赖复杂设备。
1.第三步:临床转化落地,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科研不是 “发论文就结束”,而是要转化为 “可复制的护理流程”:
转化 1:将 “低血糖风险评估表 + 干预方案” 纳入《社区糖尿病护理路径》,培训社区 10 名基层护士(通过 “实操 + 考核”,合格率 100%),3 个月后社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从 15% 降至 5%;
转化 2:将 “微信提醒 + 彩色卡片” 模式推广至社区高血压、慢阻肺患者管理,如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从 60% 提升至 85%;
转化 3:总结实践经验,发表《基层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干预的护理实践》护理论文 1 篇,参与市级基层护理学术交流,分享 “小课题转化” 经验。
2.个人持续改进:科研反哺临床,形成闭环
根据临床转化效果动态调整方案:比如发现 “老年患者微信使用率低”,新增 “家属协助提醒” 模块;针对 “饮食指导落地难”,联合社区食堂推出 “糖尿病专属餐”—— 让科研始终围绕 “基层患者需求” 迭代,真正实现 “科研为临床服务,临床为科研指路”。
总结:基层护理科研的核心是 “不贪大、只求实”,从日常护理的 “小事” 入手,用科学方法解决 “真问题”,最终通过转化让更多基层患者受益,这也是高级护理人员应有的 “临床科研思维”。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www.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