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1.0000pt]维度 | [size=11.0000pt]具体内容 |
问题背景 | [size=11.0000pt]行政查房抽查 30 间老人房间发现:18 张护理床床栏卡扣松动(抬起后易自动滑落),8 张床高度固定(无法调节,老人上下床需他人搀扶);12 个床头呼叫器安装高度 1.2 米(老人卧床时伸手无法触达),1 个月内发生 1 起老人坠床事件(对标 GB/T 35790-2023 5.2.3.1)。 |
现场情况 | [size=11.0000pt]1. 护理床为老旧型号(使用超 8 年),床栏卡扣磨损未更换,无 “防坠床锁定装置”;2. 呼叫器按 “统一高度” 安装,未考虑老人卧床时的手臂伸展范围(平均老人卧床伸手可及高度≤0.8 米);3. 房间内无 “辅助起身装置”(如床旁扶手),失能老人独自上下床风险高。 |
整改过程 | [size=11.0000pt]1. 立即整改(7 日内): - 床具改造: - 更换 18 张床的床栏卡扣,加装 “防坠床锁定销”(床栏抬起后需手动解锁才能放下),将 8 张固定高度床更换为 “电动调节护理床”(高度可在 50-80cm 间调节,适配老人上下床需求); - 在每张床床尾加装 “辅助起身扶手”(距床沿 15cm,高度 70cm),方便老人抓握借力; - 呼叫器优化:将 12 个床头呼叫器下移至 0.7 米高度,新增 “床侧拉线呼叫器”(从床头延伸至老人手部可及范围,拉绳长度 50cm),确保卧床时无需起身即可触发;2. 长效机制(15 日内): - 制定《老人房间设施巡检细则》:明确 “床栏牢固度(每周 1 次手动测试)、呼叫器触达性(每日 1 次模拟卧床测试)、电动床功能(每月 1 次通电检查)”,由护理员每日班前核查,异常立即报修; - 建立 “房间设施个性化适配表”:记录老人身高、行动能力(如 “半失能老人床高调至 60cm”),新入住老人房间设施需按适配表调整后再入住;3. 验收验证: - 联合康复师对改造后设施验收,确保 “老人独立上下床时间从 5 分钟缩短至 2 分钟”“卧床时呼叫器触达率 100%”。 |
改进效果 | [size=11.0000pt]整改后 3 个月,老人坠床事件发生率从 0.03 起 / 月降至 0,85% 的老人可独立上下床,卧床时呼叫器触发响应时间从整改前的 15 秒缩短至 5 秒,老人 “房间安全感” 评分从 65 分升至 93 分。 |
| 项目 | 具体内容 |
设备 | 康复区检查发现:6 台康复设备(如肢体训练器、平衡仪)存在部件老化(3 台训练器阻力调节失效),4 台设备无 “操作说明图示”(仅文字说明,老人看不懂);近 1 个月康复设备使用率仅 35%(国标建议≥50%),2 位老人因操作不当导致肌肉拉伤(对标 GB/T 35790-2023 5.4.5.1)。 |
问题背景 | 1. 康复设备采购超 5 年,未按 “每季度 1 次维保” 要求维护,阻力弹簧、显示屏等部件磨损严重;2. 操作说明为纯文字(字号小、专业术语多),无步骤图示,老人独自使用时易选错档位;3. 无专职康复师指导,仅靠护理员口头讲解,操作规范度低。 |
现场情况 | 1. 立即整改(10 日内): - 设备维保:聘请专业厂家对 6 台设备全面检修,更换 3 台训练器的阻力弹簧,校准平衡仪的显示屏数据,确保所有设备功能正常(阻力调节范围 0-10 档,误差≤0.5 档); - 操作指导优化: - 为每台设备制作 “图文操作卡”(字号 24 号,步骤配简笔画,如 “第一步:坐好→第二步:握手柄→第三步:调至 3 档”),张贴在设备显眼位置; - 录制 “1 分钟操作短视频”(配方言解说),存储在康复区平板中,老人可随时观看; - 人员配置:临时调配 2 名康复师(每日上午 9-11 点、下午 2-4 点在岗),一对一指导老人操作,记录 “老人适配档位、训练时长”;2. 长效机制(21 日内): - 制定《康复设备维保与使用管理办法》:明确 “每季度 1 次厂家维保、每月 1 次内部功能检查”,建立设备使用台账(记录使用人、时间、设备状态); - 开展 “康复设备操作培训”:每月组织老人参加 “设备使用小课堂”,考核通过(能独立完成基础操作)后方可独自使用; - 建立 “老人康复档案”:康复师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如肌力、平衡能力)制定 “个性化训练计划”(如 “半失能老人每日用训练器 3 档训练 15 分钟”);3. 效果跟踪: - 每周统计设备使用率,低于 50% 时分析原因(如 “操作复杂→简化步骤”“无人指导→增加康复师在岗时间”)。 |
整改过程 | 整改后 2 个月,康复设备使用率从 35% 升至 68%,老人操作失误率从 42% 降至 8%,无新增肌肉拉伤事件,12 位老人肌力评分平均提升 1.2 级(如从 3 级 “能抬臂” 升至 4 级 “能举轻物”)。 |
问题背景 ** | 夜间查房发现:20 间失能老人房间的 “夜间人体感应监测仪” 有 7 台故障(无法识别老人离床),监测数据仅存储在本地(未同步至护士站),1 次老人凌晨 2 点离床跌倒后,30 分钟才被巡房护理员发现(对标 GB/T 35790-2023 5.3.2.2)。 |
现场情况 | 1. 监测仪为低成本红外型号,受 “老人盖厚被子” 影响,识别准确率仅 60%,故障后无自动报警提示;2. 数据未联网,护士需逐间查看监测仪记录,无法实时掌握老人离床情况;3. 无 “异常联动机制”,监测仪识别到 “老人离床超 10 分钟未归” 时,不会主动向护士站推送预警。 |
整改过程 | 1. 立即整改(10 日内): - 设备升级:将 7 台故障监测仪更换为 “毫米波雷达监测仪”(不受衣物 / 被子遮挡影响,识别准确率≥95%),为所有 20 台监测仪加装 “4G 联网模块”,数据实时同步至护士站 “智能监护平台”; - 预警设置:在平台中设置 “异常规则”(如 “老人离床超 10 分钟未归”“夜间频繁离床(≥3 次 / 晚)”),触发时自动向当班护理员手机推送短信 + 语音预警; - 应急测试:模拟 “老人离床跌倒” 场景,监测仪 10 秒内识别并推送预警,护理员 5 分钟内到达现场;2. 长效机制(15 日内): - 制定《智能监控设备运维细则》:明确 “每日 1 次联网测试、每周 1 次识别准确率校准、每月 1 次数据备份”,由信息科专人负责,故障后 2 小时内响应维修; - 建立 “监测数据分析机制”:每周分析老人离床数据,如 “某老人夜间频繁离床→排查是否有夜尿增多、疼痛等问题”,同步调整护理计划;3. 培训强化: - 组织护理员学习 “智能监护平台操作”,掌握 “预警查看、数据导出、异常处理” 流程,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
改进效果 | 整改后 3 个月,夜间监测仪识别准确率达 98%,老人夜间跌倒发现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夜间异常事件(如离床未归)处理率 100%,护理员夜间巡房工作量减少 40%(无需逐间查看)。 |
问题背景 ** | 夜间查房发现:20 间失能老人房间的 “夜间人体感应监测仪” 有 7 台故障(无法识别老人离床),监测数据仅存储在本地(未同步至护士站),1 次老人凌晨 2 点离床跌倒后,30 分钟才被巡房护理员发现(对标 GB/T 35790-2023 5.3.2.2)。 |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www.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