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1.0000pt]维度 | [size=11.0000pt]具体内容 |
问题背景 | [size=11.0000pt]行政查房发现:10 位失智老人(中度认知障碍)日均情绪躁动(哭闹、抗拒护理)3-4 次,无针对性情感干预,仅靠约束或镇静措施缓解(对标 GB/T 35790-2023 5.7.2.1),家属反馈 “老人认不出熟悉物品,更焦虑了”。 |
现场情况 | [size=11.0000pt]1. 活动部仅组织 “看电视、集体做操” 等常规活动,未适配失智老人 “记忆锚点” 需求;2. 无老人过往生活场景还原(如老照片、旧物件),护理员仅按 “任务式” 完成护理,无情感互动;3. 未建立情绪监测台账,躁动原因仅记录 “不配合”,未深挖 “记忆缺失、环境陌生” 等根源。 |
整改过程 | [size=11.0000pt]1. 立即整改(7 日内): - 启动 “怀旧空间打造”:在楼层开辟 15㎡“时光角”,摆放 1970-1990 年代老物件(半导体收音机、搪瓷杯、旧年画),播放邓丽君、红歌等经典曲目; - 实施 “一对一怀旧互动”:护理员每日陪老人翻看家庭老照片(家属捐赠),用 “您以前在工厂做什么工作呀?” 等开放式问题引导回忆,每次 30 分钟; - 暂停约束措施:对躁动老人先通过 “递熟悉物件(如老人常用的旧手帕)” 安抚,无效再联系医生调整镇静方案;2. 长效机制(21 日内): - 制定《失智老人怀旧关怀细则》:明确 “每日 1 次怀旧互动 + 每周 1 次集体怀旧活动(如‘老电影片段赏析’)”,记录老人对不同老物件的反应(如 “看到旧军装时情绪平静”); - 建立 “情绪 - 刺激关联台账”:标注 “触发躁动的场景(如陌生护理员、强光)”“有效安抚方式(如播放某首老歌)”,同步给所有护理员;3. 能力提升(1 周内): - 组织护理员参加 “失智老人非语言沟通” 培训,重点学习 “通过肢体接触(轻拍肩膀)、熟悉物品联想” 缓解焦虑的技巧。 |
改进效果 | [size=11.0000pt]1 个月后,失智老人日均躁动次数从 3.5 次降至 0.8 次,约束使用率从 60% 降至 5%,3 位老人能主动指出 “时光角” 里自己用过的旧物件,家属满意度从 58% 升至 92%。 |
维度 | 具体内容 |
问题背景 | 抽查 15 位独居老人(无子女探视或每月<1 次)发现:8 位老人日均说话时长不足 1 小时,3 位出现 “拒绝吃饭、沉默寡言” 等抑郁倾向(对标 GB/T 35790-2023 5.7.2.1),活动参与率仅 25%(远低于国标 60%)。 |
现场情况 | 1. 机构无固定 “陪伴机制”,护理员仅在送餐、查房时短暂交流,无深度情感互动;2. 社交活动多为 “集体型”(如大合唱),独居老人因 “不熟悉他人” 不敢参与;3. 未对接社区资源,老人缺乏与外界(如志愿者、同龄人)的连接渠道。 |
整改过程 | 1. 立即整改(10 日内): - 启动 “一对一结对陪伴”:安排 1 名护理员 / 志愿者对接 2 位独居老人,每日固定 1 小时 “专属陪伴”(如陪读报纸、聊家乡事、做手工),避免 “任务式” 交流; - 开展 “小型社交小组”:按兴趣(书法、戏曲、园艺)组建 3-5 人小团体,由社工带领开展活动(如 “每周二下午书法茶话会”),降低独居老人社交压力; - 开通 “视频探亲专线”:在活动室配备平板电脑,每周三、六下午由志愿者协助老人与子女视频通话,解决 “不会操作设备” 问题;2. 长效机制(30 日内): - 制定《独居老人情感关怀计划》:明确 “每日陪伴 1 小时 + 每周 1 次小组活动 + 每月 1 次社区外出(如逛公园、赶集市)”,记录老人参与度与情绪变化; - 对接社区 “银龄互助” 资源:邀请社区健康老人定期来机构开展 “经验分享会”(如 “家庭养花技巧”),促进独居老人与外界连接;3. 心理支持(2 周内): - 邀请心理医生每月上门 1 次,为有抑郁倾向的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必要时联合家属制定 “心理干预方案”。 |
改进效果 | 2 个月后,独居老人日均说话时长升至 3.2 小时,活动参与率从 25% 升至 78%,抑郁倾向老人从 3 位降至 0,8 位老人主动提出 “想加入社区园艺小组”,社交主动性显著提升。 |
维度 | 具体内容 |
维度 | 具体内容 |
问题背景 | 查房问卷显示:68% 的老人认为 “机构替自己做决定(如饮食、活动安排)”,45% 的老人反馈 “提出的需求(如调整房间温度、更换床单)3 天内未响应”(对标 GB/T 35790-2023 5.7.1.2),老人 “被尊重感” 评分仅 62 分(满分 100)。 |
现场情况 | 1. 食谱、活动计划由机构单方面制定,未征求老人意见(如 “统一安排早餐吃粥,未考虑老人想吃面条的需求”);2. 需求反馈渠道单一(仅靠护理员转达),无 “可视化需求清单”,易遗漏或延迟;3. 老人房间物品摆放(如床头柜位置、窗帘款式)由后勤统一布置,不允许老人自主调整。 |
整改过程 | 1. 立即整改(15 日内): - 建立 “需求响应快速通道”:在每个楼层设置 “需求意见箱”(附纸笔),每日 10:00 由社工开箱整理,24 小时内反馈处理结果(如 “房间温度调整” 当日解决,“更换床单” 2 小时内完成); - 推行 “自主选择机制”: - 饮食:每周五公示下周食谱,老人可勾选 “想吃的菜品”(如 “周一早餐可选粥 / 面条 / 鸡蛋羹”),厨房按勾选人数备餐; - 活动:每月底发放 “下月活动投票表”(如 “选择‘书法课’或‘合唱课’”),按票数确定活动类型; - 允许 “个性化房间布置”:老人可自主摆放私人物品(如照片、小摆件),需调整家具位置时,后勤 24 小时内上门协助;2. 长效机制(21 日内): - 制定《老人自主决策权保障细则》:明确 “饮食、活动、房间布置” 等 5 类事项需征求老人意见,决策结果公示 3 天; - 建立 “需求响应考核机制”:将 “24 小时需求响应率” 纳入护理员绩效(目标≥95%),未达标者扣绩效并重新培训;3. 沟通优化(1 周内): - 组织 “需求沟通会”:每月 1 次由院长牵头,邀请 10 位老人代表、护理员、后勤人员参会,现场解答老人疑问(如 “为何本周面条供应少”)。 |
改进效果 | 1 个月后,老人 “被尊重感” 评分从 62 分升至 89 分,需求 24 小时响应率从 55% 升至 98%,92% 的老人表示 “现在能自己选想吃的饭、想参加的活动,像在家一样自在”。 |
维度 | 具体内容 |
维度 | 具体内容 |
问题背景 | 机构内 7 位少数民族老人(回族 3 位、维吾尔族 2 位、蒙古族 2 位)反馈:“饮食、节日未考虑民族习俗”(如回族老人无清真餐、维吾尔族老人开斋节无庆祝活动)(对标 GB/T 35790-2023 5.7.2.1),2 位老人因 “吃不到熟悉的食物” 出现食欲下降。 |
现场情况 | 1. 厨房无清真餐制作区域与专用厨具,回族老人只能吃 “素菜”,无法满足 “清真饮食” 需求;2. 未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如开斋节、那达慕大会),节日期间无特殊活动安排;3. 护理员缺乏 “民族文化知识”,曾出现 “对维吾尔族老人说‘你们是不是都住帐篷’” 等冒犯性言论。 |
整改过程 | 1. 立即整改(10 日内): - 打造 “清真饮食专区”:厨房划分独立清真操作区,购置专用厨具(锅、碗、刀具),从合规清真食品供应商采购食材,每日提供 “清真餐选项”(如回族老人早餐可选清真牛肉包、奶茶); - 补过民族节日:为开斋节的维吾尔族老人准备 “油香、馓子” 等传统食物,组织小型庆祝活动(如朗诵《古兰经》选段、分享节日故事),邀请其他老人参与了解; - 道歉与沟通:由院长带队向被冒犯的老人道歉,倾听其对文化习俗的具体需求(如 “蒙古族老人希望每周能喝到马奶酒”);2. 长效机制(30 日内): - 制定《少数民族老人文化关怀方案》: - 饮食:按民族饮食习惯定制 “专属食谱”(如蒙古族老人每周供应 1 次手扒肉、奶茶); - 节日:建立 “民族节日日历”,提前 1 周准备节日活动与食物(如那达慕大会组织 “摔跤体验”“马头琴欣赏”); - 文化尊重:在公共区域张贴 “民族文化小贴士”(如 “回族忌谈‘猪肉’、维吾尔族忌穿短裤进房间”);3. 文化培训(2 周内): - 组织全员参加 “少数民族文化知识” 培训,重点学习饮食禁忌、礼仪规范、节日习俗,考核合格方可上岗,避免冒犯性言行。 |
改进效果 | 2 个月后,少数民族老人食欲恢复正常(无 1 人再出现 “拒绝吃饭”),开斋节、那达慕大会参与率 100%,2 位老人主动向其他老人介绍民族文化,机构 “文化包容性” 评分从 58 分升至 95 分,未再发生文化冒犯事件。 |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www.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