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标题: 慢阻肺病人肺康复护理 [打印本页]
作者: libingccmb 时间: 前天 23:04
标题: 慢阻肺病人肺康复护理
慢阻肺病人肺康复护理
护理之声 内科专家组
1. 疾病严重程度与肺功能评估肺功能检查:优先通过肺功能仪检测 FEV₁(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₁/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 用力肺活量),明确慢阻肺分级(GOLD 1-4 级),如 GOLD 3 级(FEV₁占预计值 30%-49%)病人运动耐受度低,需降低运动强度;
症状评估:采用 mMRC 呼吸困难量表(0-4 级)评估呼吸困难程度,如 “稍活动即气短”(mMRC 3 级)需优先改善呼吸功能,再逐步开展运动;
急性加重史:询问近 1 年急性加重次数(≥2 次为高风险)、是否因急性加重住院,高风险病人需加强感染预防评估(如疫苗接种情况)。
2. 身体机能与运动耐受度评估6 分钟步行试验(6MWT):测量病人 6 分钟内步行距离,判断运动耐力,如<300 米为中度受限,康复计划需从低强度开始(如每次步行 5-10 分钟);
肌力评估:重点检查呼吸肌(通过最大吸气压 MIP、最大呼气压 MEP 检测)、四肢肌力(如握力、下肢肌力),呼吸肌肌力低下者需先开展呼吸肌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
营养状态评估:通过 BMI(体重指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判断,如 BMI<18.5kg/m² 或白蛋白<35g/L 为营养不良,需先补充营养(如高蛋白饮食),再启动运动康复,避免运动中肌肉损伤。
3. 合并症与安全风险评估合并症排查:评估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如合并冠心病者需避免高强度运动(如快速爬楼梯),运动中需监测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的 60%);
用药评估:确认病人是否规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康复前需确保药物起效(如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 30 分钟再运动),避免运动中气道痉挛;
心理与认知评估:采用焦虑抑郁量表(如 GAD-7、PHQ-9)评估心理状态,认知障碍者需简化康复指令(如 “慢走 5 分钟”),并由家属陪同参与。
二、肺康复的运动疗法(核心干预手段,分阶段实施)慢阻肺病人运动疗法需遵循 “循序渐进、个体化” 原则,根据评估结果分阶段制定方案,重点提升呼吸功能、运动耐力与肌力,具体如下:
1. 运动类型选择(三类运动结合,覆盖心肺与肌力需求)运动类型 | 具体方式 | 适用阶段 | 注意事项 |
| 1. 步行:从平地慢走开始(速度 40-60 步 / 分钟),逐渐过渡到快走、坡度步行;2. 骑行:使用固定自行车,初始阻力调至最低,逐渐增加;3. 太极 / 八段锦:动作缓慢柔和,兼顾呼吸与肢体协调。 | | 运动中监测呼吸困难程度,如 mMRC 评分>2 级需暂停,调整强度;每次运动前热身 5-10 分钟(如慢走、关节活动)。 |
| 1. 上肢训练:手持哑铃(初始 0.5-1kg)做抬臂、扩胸动作,每组 10-15 次;2. 下肢训练:靠墙静蹲(初始 10-15 秒 / 组)、台阶训练(低台阶,每次上下 5-10 次);3. 呼吸肌训练:缩唇呼吸(吸气 2 秒,呼气 4-6 秒)、腹式呼吸(一手放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每次 10-15 分钟。 | | 力量训练每周 2-3 次,避免连续两天训练同一部位;呼吸肌训练需每日开展,融入日常(如看电视时练习)。 |
| 1. 单腿站立(扶墙,初始 10 秒 / 次);2. 足跟走 / 足尖走(平地,每次 10-20 步)。 | | 训练时需有人陪同,地面铺防滑垫,避免穿宽松衣物影响动作。 |
| | | |
2. 运动强度与进度控制(避免过度疲劳,逐步提升)初始阶段(1-2 周):以 “无明显气短” 为标准,有氧运动每次 10-15 分钟,每周 3-4 次;力量训练采用 “低负荷、多组数”(如哑铃 0.5kg,每组 8 次);
提升阶段(3-8 周):有氧运动每次延长至 20-30 分钟,速度 / 阻力适当增加(如步行速度提升至 70-80 步 / 分钟);力量训练负荷增加至 1-2kg,每组 12-15 次;
维持阶段(9 周后):有氧运动每次 30-40 分钟,每周 4-5 次;力量训练每周 2-3 次,负荷稳定在 2-3kg(以不疲劳为准);可加入集体运动(如康复操),提升依从性。
3. 运动中的监测与安全保障实时监测:运动中通过血氧饱和度仪监测 SpO₂(维持≥90%),心率不超过(220 - 年龄)×60%-70%;如出现 SpO₂<88%、心率过快或剧烈咳嗽,立即停止运动,吸氧(低流量 1-2L/min);
呼吸配合:运动时指导病人采用 “缩唇呼吸”,避免张口呼吸导致过度通气;如运动中气短,可暂停并做 3-5 次腹式呼吸,缓解后再继续;
环境适配:选择空气流通、温度适宜(18-22℃)的环境,避免雾霾、寒冷天气户外运动;夏季运动避免正午,及时补充水分(每次 100-200ml,少量多次)。
三、肺康复遇到瓶颈怎么解决(精准分析原因,针对性突破)慢阻肺病人在肺康复中可能出现 “运动耐力不提升、症状反复、依从性下降” 等瓶颈,需先明确原因,再通过调整方案、多学科协作突破,具体策略如下:
1. 瓶颈类型 1:运动耐力停滞(持续 2 周以上无提升)常见原因:运动强度不足 / 过高、合并感染、营养不足、呼吸肌肌力未改善;
解决策略:
(1)重新评估运动强度:如 6 分钟步行距离停滞在 250 米,可通过 “间歇训练” 调整(走 1 分钟 + 休息 2 分钟,逐渐延长运动时间),避免持续运动导致疲劳;
(2)排查感染与营养:检查血常规(如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及时抗感染治疗;血清白蛋白低者补充乳清蛋白(每日 1.2-1.5g/kg 体重),如早餐加 1 个鸡蛋、1 杯牛奶;
(3)强化呼吸肌训练:增加呼吸肌训练频次(每日 2 次,每次 20 分钟),可使用呼吸训练器(如肺活量计),设定阶段性目标(如从 500ml 提升至 800ml)。
2. 瓶颈类型 2:症状反复(如气短加重、咳嗽增多)常见原因:气道痉挛未控制、运动中呼吸方式不当、环境刺激(如粉尘、冷空气);
解决策略:
(1)优化用药方案:与医生沟通,调整支气管扩张剂使用时间(如运动前 15 分钟吸入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必要时加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
(2)纠正呼吸方式:通过视频示范、一对一指导,确保病人掌握 “缩唇呼吸 + 腹式呼吸”,运动中避免 “浅快呼吸”;可使用节拍器(设定呼吸节奏:吸气 2 秒、呼气 4 秒)辅助;
(3)改善运动环境:室内运动配备空气净化器,避免粉尘刺激;冬季户外运动佩戴口罩(保暖 + 过滤空气),运动前先在室内适应 5-10 分钟。
3. 瓶颈类型 3:康复依从性下降(如主动减少运动次数)常见原因:运动枯燥、心理压力大(如担心病情)、家庭支持不足;
解决策略:
(1)丰富运动形式:加入趣味性运动(如音乐康复操、集体骑行),或与家属共同参与(如 “亲子步行”),提升参与感;
(2)心理干预:通过心理咨询、病友交流会,缓解焦虑抑郁;设定 “小目标”(如每周多走 50 米),达成后给予奖励(如优先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
(3)家庭与社会支持:培训家属掌握康复监测方法(如监测血氧、心率),协助监督运动;链接社区康复资源(如社区康复驿站),提供专业指导,避免病人独自坚持导致放弃。
4. 瓶颈类型 4:合并症影响(如冠心病、骨质疏松限制运动)常见原因:合并症未同步管理,导致运动中出现胸痛、骨痛;
解决策略:
(1)多学科协作:邀请心血管内科、骨科医生会诊,调整合并症治疗方案(如冠心病者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避免运动中心律失常);
(2)适配运动方式:合并骨质疏松者避免跳跃、弯腰等易骨折动作,选择游泳、坐姿力量训练(如坐姿抬腿);
(3)加强保护措施:运动时佩戴护具(如护腰、护膝),使用助行器(如四脚助行架),降低跌倒与骨折风险。
四、肺康复瓶颈突破的注意事项1.避免盲目调整:每次调整方案前需重新评估(如肺功能、6 分钟步行试验),避免凭经验改变强度,导致风险;
2.长期跟踪与记录:建立康复日记,记录每日运动时间、强度、症状变化,便于分析瓶颈原因;
3.定期随访:每月与康复师沟通 1 次,反馈进展与问题,必要时调整方案;如出现急性加重(如呼吸困难加重、痰量增多),需暂停康复,优先治疗原发病。
| 欢迎光临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www.zghlz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