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13部电影,看精神病学与电影艺术的爱恨纠葛

2018-2-5 16:26| 发布者: libingccmb| 查看: 645| 评论: 0

摘要: 13部电影,看精神病学与电影艺术的爱恨纠葛2017-12-24 21:57精神科/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电影和精神病学都关注人的思想、情绪、行为和动机--使两者之间的联系成为必然”。-- Glen O Gabbard《Psychiatry and the Cine ...

13部电影,看精神病学与电影艺术的爱恨纠葛

“电影和精神病学都关注人的思想、情绪、行为和动机--使两者之间的联系成为必然”。-- Glen O Gabbard《Psychiatry and the Cinema》作者

者丨lovelytong

来源丨医学界精神频道

电影与精神疾病诊疗实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起源于同时代,并且有很多共同的理念。

电影中常常对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科医师存在一些误解,精神科医师对于电影中这类情节颇有微词,但是电影作为最有说服力的艺术形式,对于我们了解精神疾病及其隐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精神疾病的社会观念体现在了电影中对其症状的描述和治疗的情节中,并且这种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来扒一扒不同时代的13部经典电影,看精神病学与电影艺术是怎样相互联系又互相影响。

1. M就是凶手(1931)

电影一直青睐犯罪故事,有暴力表现的精神疾病尤其受欢迎。虽然不是第一部描述连环杀手的电影,M就是凶手却是同时代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将这个主题认真对待的电影。

“M”代表“murder”(凶手)--一个儿童杀手,他令人震惊犯罪意外将警察的注意力转向了柏林的黑社会,为了保护经济利益,城市的黑社会组织联合抓获了凶手并在私设法庭审判他。当切换到杀手视角时,罪恶的行为在影片最后一幕有了激进的支点,让人深思。

他向陪审团发出了真诚的呼唤:“难道我没有被诅咒吗?这火,这声音,这痛苦?“在屏幕上一个短暂的时刻,他成为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因为自己不能压抑的冲动而饱受折磨的受害者。

这种表现手法在我们这个时代并不多见,何况在80年前。而精神病人的犯罪是否应当和普通人接受一样的法律制裁成为一个伦理问题。

一个好的导演也需要是一名精神分析学家,”M就是凶手的德国导演 Fritz Lang 说,他为准备这部电影,采访了治疗过杀人凶手的精神科医师和其他医务工作者。

2. 煤气灯 (1944)

电影和精神病学的关系并不是单向流动的。有时候,电影里的情节会引导启发精神科医师。著名的例子是1940年的惊悚电影《煤气灯》,在这部电影中,一个看起来有骑士风范的老男人娶了一名出身孤儿的女歌手。

事实上,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丈夫试图通过通过微妙的影响和感性的欺骗让女歌手相信自己的精神不稳定(调暗灯光,在房间里移动物体),而窃取妻子的继承权。他的做法最终引起妻子出现了精神不稳定的症状。

近年来,“煤油灯效应“开始受到关注,用来解释那些由于权力关系引起的功能失调,即一方使用压力来使另一方怀疑自己内在价值,来影响另一方的判断。

在1981年发表的一篇关于精神分析的综述中,“煤油灯效应”被描述为一种受害者用来对抗内在冲动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一效应在从家暴到反恐审讯的各种案例中被广泛引用。

3. 日落大道(1950)

Norma Desmond是默片时代的过气明星,他生活在破旧的好莱坞山豪宅里,谋划着不太可能发生的在有声片时代重回影坛。他动摇在对前途空想的乐观与自杀观念之中,而成为了对妄想症研究的极好的案例。

“游行队伍早已从她身边经过,她却仍然自豪地挥舞着双手”,剧中人物Joe Gillis说,在剧中他是一个勤奋的年轻编剧,应邀写一个剧本让Norma重回巅峰。两人之间进入到一段相互利用的关系中:Norma想作为明星被人喜爱,她相信自己仍被人喜爱,而 Joe想借助Norma的钱摆脱自己事业上的失败。

而作为奥地利移民的导演的Billy Wilder对此剧有着比主要角色更加广泛的目标。他将分享妄想(shared delusion)定义为,好莱坞机器得以运转的燃料,将源源不断的潜在明星吃进去又吐出来。对于那些运气不够而未体会到成功滋味的人,等待他们的是破碎的自我欺骗的灰飞烟灭。

4. 惊魂记(1960)

很少有导演像Alfred Hitchcock这样乐意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如此多的心理学元素。他的作品中包含强迫观念、盗窃癖、窥淫癖等,Hitchcock是将弗洛伊德的理论世界级的传播者。

《惊魂记》是他职业生涯晚期的成功代表作。这部电影的主角是Norman Bates,在他普通的外表下掩藏着幼年时家庭问题、压抑的记忆以及分离的暴力行为。Norman经营者一家偏僻路边的汽车旅馆,直到一个年轻姑娘--Marion Crane,为了逃避躲避盗窃而住进这家旅馆。

这部电影最出名的情节在于令人震惊的谋杀场面,Norman穿着死去母亲的衣服闯进 Crane的浴室,这一场景毁掉了几代电影观众对于洗澡的喜爱。然而,Hitchcock选择用大受讽刺的方式作为结局--一位精神病医师的教科书上将Norman的行为诊断为多重人格障碍,这也许是最现代的医学观点。电影抓住了精神科医生被要求用临床观点解释难以理解的暴力行为的文化转型期。

5. 发条橘子 (1971)

二战后,精神疾病治疗领域发生了重大进展,比如诞生了电休克疗法(ECT)和前脑叶白质切除术,虽然是为了治疗,这些疗法却耸人听闻。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电影顺应了这一变化,比如著名电影《发条橘子》,就将精神疾病的治疗作为电影重点。

电影主人公 Alex和他的黑帮兄弟在伦敦地区猖獗犯罪,包括强奸、谋杀等一系列暴力行为。后来他的帮派设计陷害他入狱,他志愿加入一项实验,这项实验旨在通过厌恶疗法来治愈他邪恶的天性。一切进展良好,他重回社会,变得毫无防备,但是过去他伤害过的人开始对他进行了复仇。

这部电影探讨了一个经典的辩题,即Alex和他的家人是自由意志的生物还是文化与时代的产物,因为现代脑成像技术研究表明犯罪行为可能是有神经学的病因,影片提出的问题有了现实依据。

6. 飞越疯人院(1975)

飞越疯人院的主人公并没有精神疾病,他假装为精神病人是为了离开监狱进入他认为更舒适的精神病院。在他试图帮助自己的同伴参与到一场与监狱医生的斗争后,他被施以了ECT,并且最终接受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

作为一部描述精神病疗法的著名电影,飞越疯人院在艺术与医疗上分别获得了良好的口碑。这部电影借助精神病来隐喻社会制度的腐败,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历史上曾出现过前脑白质切除术的滥用的现象。但是电影对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产生了影响,加剧了ECT的声誉受损。

一篇2009年的论文注意到,通过传播“无害的性格古怪的人,他们的行为通常被夸张地认为是精神疾病,并且接受了不恰当的治疗”这种虚构的事实,飞越疯人院增加了人们反对精神病的情绪,这可能进一步导致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

7. 安妮·霍尔(1977)

在1950年到1975年之间,投身到精神健康领域的心理学家数量增加了8倍。在20世纪70年代末,精神分析的观念路人皆知,以至于在一些不应出现的场合也可以看到人们对它侃侃而谈,比如一部重要的美国喜剧电影。这部电影最早名字叫做《快感缺失》--一个心理学术语,用来描述体验快乐能力的丧失。

安妮·霍尔 》表面上是一个关于“男孩遇见女孩”的简单故事,但是其代表着心理学的术语开始进入日常生活用语的临界点。这是导演Woody Allen具有突破性的一部电影,电影中引用弗洛伊德的著作非常平常,在电影的开场以及对主角Alvy Singer(一个年轻男孩,他对心理医生说因为宇宙在膨胀中,所以一切都没有意义)的人物设定中都有对弗洛伊德经典论著的引用。

导演Allen在未来的几年中将精神分析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他的足记遍及当代电影和一些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中,神经质的现代都市人沉湎于流行心理学来左右自己的选择。

8. 沉默的羔羊(1991)

在经历了惊悚电影中的杀手形象被描绘地不能再邪恶的十年后,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个回归,使用精神病学的基础理论来描述这些人物角色。

这类电影中最出名的要数奥斯卡金像奖影片《沉默的羔羊》,电影描述了FBI新人 Clarice Starling追踪一名自称“水牛比尔”的取走女性受害者皮肤的杀手。

影片提出了这样的概念:水牛比尔”的犯罪是因为他性别改造手术的失败。“Billy痛恨自己的性别,这令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变性人 ”,被监禁的反社会犯罪者 Hannibal Lecter告诉Starling。

这部电影是一部将暴力犯罪归因为性别认同障碍的一部惊悚电影。而真实情况却是相反的,在2013年,仇恨犯罪的主要受害者(72%)其实是变性女性。虽然好莱坞近年来努力改变他们对于 LGBT人群的描写,错误地观念带来的影响可能需要数年才能消除。

9. 安然无恙(1995)

“你对20世纪过敏吗?“家庭主妇 Carol White在化学刺激物出现时会出现神秘症状,在她数月以来求医未果后,这则广告给了她一线希望。

但是Carol的症状到底是对于外界刺激的身体反应还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呢?《安然无恙》的导演Todd Haynes对这部影片的灵感来自于当时媒体上出现的关于环境性疾病(也被称为“多重化学敏感”)的故事。

这种疾病的诊断存在争议,通常会被分类到其他的躯体综合征(例如,肌纤维痛,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些综合征神秘的病理学和主观症状导致常常被认为是病人臆想出来的病症。

当 Carol在一家位于沙漠的精神休养所求医时,进入了另外一个死胡同,因为她被要求为自己的疾病负责并且自己医治自己。《安然无恙》并没有对Carol的病症缘由给出答案,但是提出了尖刻的问题:那些没有被常规医学医治的病人可能会在别的地方寻求慰藉。

10. 美丽心灵(2001)

虽然精神分裂症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在0.5%到1%之间,精神疾病类的电影中对其的呈现并不多。一个分析1990至2010年英语电影的研究指出,这期间的电影中共有42个角色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电影中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描述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特别是坚持将精神分裂症描述为突然的狂暴以及杀人倾向。

美丽心灵这部电影是关于数学家John Nash一生的故事,Nash最初发病是因为幻觉中的建筑,而在现实生活中,Nash像大部分精神分裂者一样,只有幻听症状。制片人着重描述了Nash与疾病斗争的过程,Nash最终极为罕见地控制了自己的症状,并且在有生之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无疑,这样的情节是感人的,但是却没有代表性,电影还营造了一种将天才与精神分裂症联系起来的神秘感。

11. 飞行家 (2004)

这是一部关于先驱航空学工程师 Howard Hughes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飞行家 》描写了这位亿万富翁奋斗成功的过程,在取得成功的同时,Hughes饱受强迫症(OCD)的折磨,他的强迫症造就了他的成功,也预示了他日后的隐退。

历史传记片经常会将一个人的行为给予过分简单化的归因,《飞行家》 也不例外,将Hughes的病因归结为童年有一个对于细菌感染过分在意而反复洗手的母亲。这种理论来源于Hughes 去世后对其进行的心理分析。

虽然早期的不利影响会影响OCD的发展,更多近期的研究数据表明大部分强迫症的原因是大脑机能的紊乱。《飞行家 》这部电影表明,医学比起好莱坞电影,有更多的不确定性。

12. 忧郁症 (2011)

与精神分裂症不同,重度抑郁症虽然非常普遍却在当代电影中极少出现。原因可能是很难用电影镜头去表现一种让人难以行动的病症。电影《忧郁症》给出的答卷是,用精心制作的科幻故事作为隐喻。

在婚礼的前夜,Justine陷入了抑郁,此时 ,一个行星被发现正在急速撞向地球。当周围的人都盲目乐观相信灾难可以避免,Justine越来越深陷,她藐视自己的未婚夫,拒绝吃东西,躲到自己的房间。

当地球不可避免的灾难临近, Justine却出奇地镇静,她对这场灾难已经准备好,放弃做一些无意义的行动。影片中的理论不无科学依据:研究证明抑郁情绪的人能更好的解决社会困境。虽然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是其中对于精神疾病的隐喻比大多数电影更加真实。

13.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2012)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是关于一名叫Pat的躁郁症患者的故事,他生活严谨却对服药抗拒,当他遇到Tiffany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了,Tiffany刚刚失去丈夫和工作,在悲伤之中,两个人一见如故,从交流精神疾病的药品聊到见证奥运火炬的传递,从 Woody Alle的流行心理学戏谑到Big Pharma的广告语。

导演David O. Russell说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儿子与躁郁症的抗争,这部电影包含了对精神疾病体验基本的理解。在经过药物与社会支持的混合治疗后,主角们因为接受了自己的局限性而变得精神更加健康。

就像 Tiffany对Pat说的,“草率与肮脏是我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但是我喜欢这一部分,就像喜欢我其他的部分一样”。

精神病学与电影诞生于同时代,两者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Psychiatry and the Cinema 》一书的作者在这本书的前言中写道:“即使精神病学不存在,电影艺术也会将其呈现”,对于两者的关系,套用希区柯克 (Hitchcock)的观点,电影对于精神疾病的贡献在于“传播知识以及增加它存在的必要性”。

参考资料:<http://www.medscape.com/features/slideshow/psychiatry-in-film>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