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卫生技术高级职称面试高分回答:问题:依据核心制度保证输液患者用药安全 护理之声社区专家组编辑整理 输液用药安全是基层医疗质量的核心环节,需以 “全流程制度落地” 为抓手,从医嘱执行到不良反应随访形成闭环管理,结合基层患者(老年多、慢病多、认知弱)特点,将 8 项核心环节的制度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可追溯的实践动作,具体实施如下:
一、严守执行医嘱制度:把好用药 “源头关”1. 医嘱合法性与准确性核查: 严格执行 “书面医嘱优先” 原则,对电子医嘱需双人(护士 + 护士 / 医生)核对:确认医嘱开具者资质(执业医师签字有效)、患者信息(床号、姓名与腕带一致)、药物信息(名称、剂量、浓度、给药途径),尤其警惕基层常见的 “剂量换算错误”(如儿童用药按体重计算)、“途径混淆”(如肌注药误开静脉输注)。 遇疑问医嘱(如药物配伍存疑、剂量超常规),立即暂停执行,通过 “反向核对”(查阅药品说明书、咨询开方医生 / 药师)澄清,严禁 “先执行后确认”,并在医嘱单标注核对人及时间,实现追溯。 2.紧急情况医嘱管理: 仅在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需做到 “复述 - 确认 - 记录” 三步:护士复述医嘱内容(如 “盐酸肾上腺素 1mg 静脉推注”),经医生确认无误后执行;抢救结束后 1 小时内,由开方医生补记书面医嘱,护士核对签字,避免基层因 “抢救忙乱” 导致医嘱漏记或错记。
二、落实药品查对制度:筑牢用药 “核查关”1. 药品取用前 “三查”: 查药品有效性:核对药品有效期(基层药品需注意 “近效期管理”,距失效期<3 个月的药品优先核查,避免使用过期药)、包装完整性(如输液袋有无破损、漏液,粉剂有无结块); 查药品适用性:核对药品与医嘱的一致性(如 “头孢曲松钠” 与 “头孢噻肟钠” 避免混淆)、患者过敏史(查看病历首页 + 询问患者 / 家属,尤其青霉素类、磺胺类药物,基层需警惕 “既往过敏史遗漏”); 查配伍禁忌:对多药联合输注者,通过 “配伍禁忌表 + 说明书” 双重核对(如头孢类与钙剂严禁混合,中药注射剂需单独输注),基层常见的 “抗生素 + 维生素混合输注” 需特别核查,避免理化反应。 2.药品调配中 “双核对”: 调配时由 2 名护士(或护士 + 药师)核对:一人取药、一人核对,确认药物名称、剂量(如 “0.9% 氯化钠 500ml + 头孢呋辛 1.5g”)、溶媒选择(如粉剂用专用溶媒溶解,避免用生理盐水溶解脂溶性维生素),调配后在输液标签标注调配人、核对人及时间,贴于输液袋醒目处。
三、强化输液 “三查八对”:1. 操作全流程 “三查”: 操作前查:核对患者腕带(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输液标签(药物名称、剂量)、患者过敏史(再次询问 “是否对 XX 药过敏”),基层患者多为老年人,可结合 “双向确认”(如 “您是张 XX 大爷吗?您今天输的是降压药,对吗?”)减少身份核对错误。 操作中查:穿刺时核对输液器(有效期、包装完整性)、药物(输液袋标签与医嘱一致)、滴速设置(按医嘱调整,如抗生素需快速滴注时核对是否符合药物要求),避免因 “操作分心” 导致输液器污染或滴速错误。 操作后查:穿刺完毕后,再次核对患者信息与输液标签,确认无错输,告知患者药物名称及大致输注时间,同时在输液卡上记录穿刺时间、操作者,实现 “一人一卡一记录”。 2.核心信息 “八对”: ◦ 精准核对 “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方法、过敏史”,其中 “过敏史” 为基层重点:对无明确过敏史但首次使用高致敏药物者(如青霉素类),需在输液前备好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并告知患者 “前 30 分钟如有不适立即呼叫”。
四、科学选择输液血管:1.血管选择 “个体化评估”: 依据患者年龄、病情、输液时长、药物性质选择:① 普通患者(如轻症感染):优先选择手背、前臂粗直、弹性好的浅静脉,由远及近、由细到粗,避免反复穿刺(基层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需保护近端血管,为后续治疗预留);② 长期输液患者(如慢性病维持治疗):采用 “轮换穿刺法”(每 3-5 天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同一血管反复刺激致静脉炎),必要时使用静脉留置针(基层需规范留置针护理,如每日消毒、72-96 小时更换);③ 特殊药物患者(如高渗溶液、化疗药):选择粗直、血流丰富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避免使用手背小静脉(防止药物外渗致组织坏死),基层需警惕 “甘露醇、脂肪乳等药物随意选择小血管” 的风险。 2.特殊人群血管护理: 儿童患者:选择头皮静脉(婴幼儿)、手背静脉(学龄前儿童),使用小号针头(4.5-5.5 号),穿刺时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减少患儿痛苦;老年患者:避免选择关节附近、硬化的静脉,穿刺前用温水热敷血管(促进血管扩张),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
五、严格操作无菌原则:1.操作前无菌准备: 环境无菌:基层输液环境(如门诊输液室、病房)需每日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紫外线消毒 1 次,操作时拉上隔帘,减少人员走动(避免飞沫污染); 人员无菌:护士严格执行 “手卫生”(七步洗手法,操作前后各 1 次),戴无菌手套(穿刺时)、口罩、帽子,头发、口鼻不外露;若手套破损或污染,立即更换,避免 “手卫生不规范” 导致的交叉感染。 2.穿刺中无菌操作: 皮肤消毒:用安尔碘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直径≥5cm(基层需避免 “消毒范围过小”“消毒后触碰”),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再穿刺(防止酒精带入血管致刺激); 输液器管理:打开输液器包装后,避免输液器针头、莫非氏滴管触碰非无菌物品(如治疗盘边缘、患者衣物),穿刺成功后立即连接输液器,减少暴露时间;若穿刺失败,需更换新的输液器针头,严禁 “同一针头反复穿刺”。 3.输液中无菌维护: 输液袋更换:更换时消毒输液袋接口(用安尔碘擦拭),避免接口污染;对剩余药液(如单剂量药物),开启后立即使用,剩余部分按医疗废物处理(基层需避免 “单剂量药物多次使用” 的违规操作)。
六、做好操作完成健康教育:1.通俗化健康指导: 结合基层患者认知水平,用 “方言 + 生活化语言” 讲解:① 输液注意事项(如 “不要随意调节滴速,滴太快会心慌”“穿刺部位不要用力活动,避免针头脱出”);② 异常情况识别(如 “穿刺部位红肿、疼痛,或出现皮疹、头晕、心慌,立即按呼叫器”),避免使用 “静脉炎”“过敏反应” 等专业术语,可用 “打针的地方红了、肿了就是不舒服” 通俗表述。 针对老年患者,采用 “重复 + 图文” 方式:如发放简易图文卡(标注 “滴速调节禁忌”“不适呼叫”),并让家属一同倾听(基层老年患者多由家属陪同,家属可协助监督),确保信息传递到位。 2.个性化需求满足: 对长期输液患者,指导 “血管保护方法”(如输液后用温水热敷穿刺部位、避免穿刺侧手臂提重物);对糖尿病患者,告知 “输液期间血糖监测”(如输注葡萄糖时需遵医嘱加胰岛素,避免血糖升高),基层需特别关注 “慢病患者输液期间的基础病管理”。
七、落实输液巡视制度:1.分级巡视频次: 常规患者:每 30 分钟巡视 1 次(基层需避免 “人力不足导致巡视间隔过长”,可采用 “责任护士分区管理”,每个护士负责 10-15 名患者,确保巡视覆盖); 特殊患者:① 首次输液、高致敏药物患者(如青霉素类):前 30 分钟每 10 分钟巡视 1 次(重点观察有无过敏反应);② 儿童、老年、意识不清患者:每 15 分钟巡视 1 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外渗、患者有无躁动致针头移位);③ 特殊药物患者(如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根据药物特性调整(如硝普钠输液需每 5-10 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基层需备好监护仪,确保实时监测)。 2.巡视核心内容: 一看: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针头脱出)、输液袋(药液剩余量、有无浑浊沉淀); 二问:患者有无不适(如头晕、心慌、皮疹、腹痛); 三查:滴速(是否符合医嘱,有无过快或过慢)、生命体征(特殊患者监测血压、心率); 四记:在输液巡视卡上记录巡视时间、患者情况、操作者,对异常情况(如滴速异常、穿刺部位渗液)及时处理并记录,如渗液时立即拔针、更换穿刺部位,用硫酸镁湿敷肿胀处。
八、规范不良反应观察及告知:1.不良反应全周期观察: 即时反应(输液中至输液后 30 分钟):重点观察过敏反应(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急性肺水肿(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基层需备好急救设备(吸氧装置、吸痰器、急救药品),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吸氧、遵医嘱注射肾上腺素,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如呼叫医生、转上级医院)。 延迟反应(输液后 24-72 小时):关注静脉炎(穿刺部位红、肿、热、痛)、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肝肾功能异常(如乏力、尿色改变),基层需告知患者 “回家后如有不适,24 小时内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提供联系电话(确保电话畅通)。 2.不良反应告知与记录: 发生不良反应后,立即告知患者及家属(用通俗语言说明情况,避免引起恐慌),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症状、处理措施、转归(如 “患者输液 30 分钟后出现皮疹,停药后给予地塞米松 5mg 肌注,30 分钟后皮疹消退”); 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上报:基层需在发现不良反应后 15 日内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对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立即上报(24 小时内),同时留存剩余药液、输液器(便于后续追溯),避免 “瞒报、漏报”。
总结:构建基层输液安全 “制度闭环”基层输液安全需以 “制度为纲、细节为目”,通过 “医嘱执行 - 药品核查 - 操作精准 - 过程监测 - 不良反应管理” 的全流程制度落地,结合基层患者特点优化操作(如通俗化教育、老年血管保护),同时强化 “双人核对、追溯记录、人员培训”(如定期开展基层护士输液安全培训,考核无菌操作、应急处理),最终实现 “零差错、零感染、零严重不良反应” 的输液安全目标,体现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