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查看: 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依据核心制度保证输液患者用药安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层卫生技术高级职称面试高分回答:问题:依据核心制度保证输液患者用药安全
                     护理之声社区专家组编辑整理
输液用药安全是基层医疗质量的核心环节,需以 全流程制度落地为抓手,从医嘱执行到不良反应随访形成闭环管理,结合基层患者(老年多、慢病多、认知弱)特点,将 8 项核心环节的制度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可追溯的实践动作,具体实施如下:

一、严守执行医嘱制度:把好用药 源头关
1. 医嘱合法性与准确性核查
严格执行 书面医嘱优先原则,对电子医嘱需双人(护士 + 护士 / 医生)核对:确认医嘱开具者资质(执业医师签字有效)、患者信息(床号、姓名与腕带一致)、药物信息(名称、剂量、浓度、给药途径),尤其警惕基层常见的 剂量换算错误(如儿童用药按体重计算)、途径混淆(如肌注药误开静脉输注)。
遇疑问医嘱(如药物配伍存疑、剂量超常规),立即暂停执行,通过 反向核对(查阅药品说明书、咨询开方医生 / 药师)澄清,严禁 先执行后确认,并在医嘱单标注核对人及时间,实现追溯。
2.紧急情况医嘱管理
仅在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需做到 复述 - 确认 - 记录三步:护士复述医嘱内容(如 盐酸肾上腺素 1mg 静脉推注),经医生确认无误后执行;抢救结束后 1 小时内,由开方医生补记书面医嘱,护士核对签字,避免基层因 抢救忙乱导致医嘱漏记或错记。

二、落实药品查对制度:筑牢用药 核查关
1. 药品取用前 三查
查药品有效性:核对药品有效期(基层药品需注意 近效期管理,距失效期<3 个月的药品优先核查,避免使用过期药)、包装完整性(如输液袋有无破损、漏液,粉剂有无结块);
查药品适用性:核对药品与医嘱的一致性(如 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避免混淆)、患者过敏史(查看病历首页 + 询问患者 / 家属,尤其青霉素类、磺胺类药物,基层需警惕 既往过敏史遗漏);
查配伍禁忌:对多药联合输注者,通过 配伍禁忌表 + 说明书双重核对(如头孢类与钙剂严禁混合,中药注射剂需单独输注),基层常见的 抗生素 + 维生素混合输注需特别核查,避免理化反应。
2.药品调配中 双核对
调配时由 2 名护士(或护士 + 药师)核对:一人取药、一人核对,确认药物名称、剂量(如 “0.9% 氯化钠 500ml + 头孢呋辛 1.5g”)、溶媒选择(如粉剂用专用溶媒溶解,避免用生理盐水溶解脂溶性维生素),调配后在输液标签标注调配人、核对人及时间,贴于输液袋醒目处。

三、强化输液 三查八对
1. 操作全流程 三查
操作前查:核对患者腕带(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输液标签(药物名称、剂量)、患者过敏史(再次询问 是否对 XX 药过敏,基层患者多为老年人,可结合 双向确认(如 您是张 XX 大爷吗?您今天输的是降压药,对吗?)减少身份核对错误。
操作中查:穿刺时核对输液器(有效期、包装完整性)、药物(输液袋标签与医嘱一致)、滴速设置(按医嘱调整,如抗生素需快速滴注时核对是否符合药物要求),避免因 操作分心导致输液器污染或滴速错误。
操作后查:穿刺完毕后,再次核对患者信息与输液标签,确认无错输,告知患者药物名称及大致输注时间,同时在输液卡上记录穿刺时间、操作者,实现 一人一卡一记录
2.核心信息 八对
精准核对 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方法、过敏史,其中 过敏史为基层重点:对无明确过敏史但首次使用高致敏药物者(如青霉素类),需在输液前备好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并告知患者 30 分钟如有不适立即呼叫

四、科学选择输液血管:
1.血管选择 个体化评估
依据患者年龄、病情、输液时长、药物性质选择:普通患者(如轻症感染):优先选择手背、前臂粗直、弹性好的浅静脉,由远及近、由细到粗,避免反复穿刺(基层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需保护近端血管,为后续治疗预留);长期输液患者(如慢性病维持治疗):采用 轮换穿刺法(每 3-5 天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同一血管反复刺激致静脉炎),必要时使用静脉留置针(基层需规范留置针护理,如每日消毒、72-96 小时更换);特殊药物患者(如高渗溶液、化疗药):选择粗直、血流丰富的静脉(如肘正中静脉),避免使用手背小静脉(防止药物外渗致组织坏死),基层需警惕 甘露醇、脂肪乳等药物随意选择小血管的风险。
2.特殊人群血管护理
儿童患者:选择头皮静脉(婴幼儿)、手背静脉(学龄前儿童),使用小号针头(4.5-5.5 号),穿刺时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减少患儿痛苦;老年患者:避免选择关节附近、硬化的静脉,穿刺前用温水热敷血管(促进血管扩张),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

五、严格操作无菌原则:
1.操作前无菌准备
环境无菌:基层输液环境(如门诊输液室、病房)需每日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紫外线消毒 1 次,操作时拉上隔帘,减少人员走动(避免飞沫污染);
人员无菌:护士严格执行 手卫生(七步洗手法,操作前后各 1 次),戴无菌手套(穿刺时)、口罩、帽子,头发、口鼻不外露;若手套破损或污染,立即更换,避免 手卫生不规范导致的交叉感染。
2.穿刺中无菌操作
皮肤消毒:用安尔碘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直径≥5cm(基层需避免 消毒范围过小”“消毒后触碰),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再穿刺(防止酒精带入血管致刺激);
输液器管理:打开输液器包装后,避免输液器针头、莫非氏滴管触碰非无菌物品(如治疗盘边缘、患者衣物),穿刺成功后立即连接输液器,减少暴露时间;若穿刺失败,需更换新的输液器针头,严禁 同一针头反复穿刺
3.输液中无菌维护
输液袋更换:更换时消毒输液袋接口(用安尔碘擦拭),避免接口污染;对剩余药液(如单剂量药物),开启后立即使用,剩余部分按医疗废物处理(基层需避免 单剂量药物多次使用的违规操作)。

六、做好操作完成健康教育:
1.通俗化健康指导
结合基层患者认知水平,用 方言 + 生活化语言讲解:输液注意事项(如 不要随意调节滴速,滴太快会心慌”“穿刺部位不要用力活动,避免针头脱出);异常情况识别(如 穿刺部位红肿、疼痛,或出现皮疹、头晕、心慌,立即按呼叫器,避免使用 静脉炎”“过敏反应等专业术语,可用 打针的地方红了、肿了就是不舒服通俗表述。
针对老年患者,采用 重复 + 图文方式:如发放简易图文卡(标注 滴速调节禁忌”“不适呼叫),并让家属一同倾听(基层老年患者多由家属陪同,家属可协助监督),确保信息传递到位。
2.个性化需求满足
对长期输液患者,指导 血管保护方法(如输液后用温水热敷穿刺部位、避免穿刺侧手臂提重物);对糖尿病患者,告知 输液期间血糖监测如输注葡萄糖时需遵医嘱加胰岛素,避免血糖升高),基层需特别关注 慢病患者输液期间的基础病管理

七、落实输液巡视制度:
1.分级巡视频次
常规患者:每 30 分钟巡视 1 (基层需避免 人力不足导致巡视间隔过长,可采用 责任护士分区管理,每个护士负责 10-15 名患者,确保巡视覆盖);
特殊患者:首次输液、高致敏药物患者(如青霉素类):前 30 分钟每 10 分钟巡视 1 次(重点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儿童、老年、意识不清患者:每 15 分钟巡视 1 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外渗、患者有无躁动致针头移位);特殊药物患者(如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根据药物特性调整(如硝普钠输液需每 5-10 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基层需备好监护仪,确保实时监测)。
2.巡视核心内容
一看: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针头脱出)、输液袋(药液剩余量、有无浑浊沉淀);
二问:患者有无不适(如头晕、心慌、皮疹、腹痛);
三查:滴速(是否符合医嘱,有无过快或过慢)、生命体征(特殊患者监测血压、心率);
四记:在输液巡视卡上记录巡视时间、患者情况、操作者,对异常情况(如滴速异常、穿刺部位渗液)及时处理并记录,如渗液时立即拔针、更换穿刺部位,用硫酸镁湿敷肿胀处。

八、规范不良反应观察及告知:
1.不良反应全周期观察
即时反应(输液中至输液后 30 分钟):重点观察过敏反应(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急性肺水肿(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基层需备好急救设备(吸氧装置、吸痰器、急救药品),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吸氧、遵医嘱注射肾上腺素,同时启动应急预案(如呼叫医生、转上级医院)
延迟反应(输液后 24-72 小时):关注静脉炎(穿刺部位红、肿、热、痛)、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肝肾功能异常(如乏力、尿色改变),基层需告知患者 回家后如有不适,24 小时内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提供联系电话(确保电话畅通)。
2.不良反应告知与记录
发生不良反应后,立即告知患者及家属(用通俗语言说明情况,避免引起恐慌),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症状、处理措施、转归(如 患者输液 30 分钟后出现皮疹,停药后给予地塞米松 5mg 肌注,30 分钟后皮疹消退);
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上报:基层需在发现不良反应后 15 日内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对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立即上报(24 小时内),同时留存剩余药液、输液器(便于后续追溯),避免 瞒报、漏报

总结:构建基层输液安全 制度闭环
基层输液安全需以 制度为纲、细节为目,通过 医嘱执行 - 药品核查 - 操作精准 - 过程监测 - 不良反应管理的全流程制度落地,结合基层患者特点优化操作(如通俗化教育、老年血管保护),同时强化 双人核对、追溯记录、人员培训(如定期开展基层护士输液安全培训,考核无菌操作、应急处理),最终实现 零差错、零感染、零严重不良反应的输液安全目标,体现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