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根治术、外伤性肝破裂致失血性休克护理
护理之声 李冰整理
预测题 1:简述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重点(5 分钟版)
高分答案:胃癌根治术护理需围绕 “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康复→并发症预防” 闭环,突出 “消化道重建特殊性、营养支持时效性、吻合口护理精细化”,具体如下: 1.术前护理:精准准备,降低手术风险 准备:① 术前 3 天予 “流质饮食 + 口服肠道抑菌药(如甲硝唑)”,术前 12 小时禁食、4 小时禁饮;② 术前晚及术晨清洁灌肠(若梗阻者改为 “温盐水低压灌肠”),避免术中肠道污染; 营养评估与干预:用 NRS2002 量表筛查营养风险,对中重度营养不良者(评分≥3 分),术前 7-10 天予肠内营养制剂(如瑞素),改善机体储备,降低术后感染率(曾管理 1 例 BMI17.5 的患者,术前营养支持后白蛋白从 30g/L 升至 35g/L,术后切口愈合良好); 心理与功能指导:① 用 “手术流程图 + 成功案例” 缓解焦虑(如 “术后 3 天可下床,1 周可进半流质”);② 指导 “有效咳嗽、腹式呼吸”(避免术后肺部感染)、“床上翻身方法”(预防压疮)。 2.术后护理:聚焦 “生命支持 + 并发症防控”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 6 小时内每 30 分钟测 BP、HR、SpO₂,重点观察 “血压波动”(警惕失血性休克,因吻合口止血不彻底可能致术后出血)、“呼吸频率”(预防肺部感染); ◦管道护理:① 胃管:保持负压引流,观察胃液颜色(术后 1-2 天咖啡色为正常,若鲜红提示出血),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防堵塞),术后 3-4 天胃肠功能恢复后拔除;② 腹腔引流管:记录引流液量(每日<50ml、颜色变淡可拔管),避免扭曲受压,拔管前夹管观察有无腹胀; ◦营养支持:① 术后 1-2 天予肠外营养(TPN),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② 术后 3-4 天肠功能恢复后,启动肠内营养(从 50ml/h 的肠内营养制剂开始,逐渐加量至 100ml/h),避免过早进食致吻合口瘘; 1.3.并发症护理:靶向干预,降低风险 ◦ 吻合口瘘(最严重并发症):术后 7-10 天重点观察 “体温升高、上腹痛、引流液浑浊”,若出现需立即禁食,予腹腔冲洗 + 抗感染,曾通过该护理成功干预 1 例早期吻合口瘘患者,避免二次手术; ◦ 倾倒综合征(术后远期并发症):指导患者 “少食多餐、干稀分离(饭后 30 分钟再饮水)、低糖饮食”,减轻胃肠负担,提升生活质量。
答题逻辑:按 “时间线 + 风险点” 分层,融入量化案例,体现 “预防为主、精准护理” 的高级思维。[size=18.6667px]
• 健康教育核心内容: ① 管道保护指导:用 “红色标记” 强调胃管 / 腹腔引流管 ——“这些管子就像‘观察窗’,能看出里面有没有出血、感染,千万不能扯掉!翻身时要先理管子,避免压折”,教会家属 “观察引流液颜色(鲜红 = 出血,浑浊 = 感染),有异常立即按呼叫器”; ② 饮食过渡原则:制定 “饮食进度表” 并贴在床头 —— 术后 3-4 天(肠功能恢复后):先喝米汤(每次 50ml,每日 3 次); 术后 5-7 天:过渡到稀粥、蛋羹(无渣半流质); 术后 2 周:加软面条、鱼肉泥(避免辛辣、油炸); 提醒家属 “每次喂食后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痛,若有就减量”; ③ 活动安全宣教:告知 “术后 3 天下床不是‘越早越好’,需护士评估后协助下床(先坐床边 30 秒,再站 30 秒,无头晕再走)”,家属需在旁搀扶,避免患者单独行动。 3. 并发症护理(含并发症相关健康教育)(1)吻合口瘘 / 倾倒综合征护理(原内容不变)(2)并发症健康教育(新增)• 吻合口瘘预警:教会患者及家属 “3 个警惕信号”——① 术后 7-10 天突然发热(体温>38.5℃);② 上腹部持续疼痛;③ 引流液变浑浊(像米汤),出现任何 1 项需立即告知护士; • 倾倒综合征应对:用 “生活化口诀” 教患者 ——“少食多餐别吃饱,干稀分离半小时,甜食零食要远离”,举例 “比如先吃 2 两米饭,30 分钟后再喝半杯水,避免吃蛋糕、甜饮料”,家属可协助准备 “小份餐食”。
4. 出院后健康教育• 饮食管理:① 每日蛋白质摄入 “手掌法则”(如 1 块手掌大的鱼肉 = 20g 蛋白,1 个鸡蛋 = 6g 蛋白),避免 “过度忌口” 或 “盲目进补”;② 推荐 “胃癌术后友好食物”(如蒸南瓜、豆腐、瘦肉粥),禁忌 “硬、冷、烫” 食物(如坚果、冰饮、热汤); • 复查计划:制定 “复查时间表”—— 术后 1 个月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术后 3 个月查胃镜(评估吻合口愈合),术后 6 个月查腹部 CT,提醒家属 “用手机日历设提醒,避免漏查”; • 心理支持:告知家属 “患者术后可能因进食少、伤口痛情绪低落,要多鼓励‘今天比昨天多走了 10 米,进步很大’,避免说‘你怎么还不能吃饭’等负面话”。
二、外科危急重症护理类预测题
2:简述外伤性肝破裂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流程(5 分钟版)高分答案:肝破裂休克护理需抓住 “黄金 1 小时”,按 “急救优先→病因干预→监测护航” 推进,突出 “快速扩容、止血控制、多学科协作”,具体如下: 1.立即急救:3 分钟内启动生命支持 体位与呼吸支持:予 “中凹卧位”(头胸抬 10°-20°、下肢抬 20°-30°),快速建立人工气道(若 SpO₂<90%,予面罩吸氧 8-10L/min,必要时气管插管); 快速扩容:① 建立 2 条以上静脉通路(首选颈内静脉 / 锁骨下静脉,用 16G 留置针),先输平衡盐溶液(首量 1000-2000ml,30 分钟内输完),再输浓缩红细胞(血红蛋白<70g/L 时输注);② 监测补液效果:每 15 分钟测 BP(目标收缩压≥90mmHg)、尿量(目标>30ml/h),避免过量致肺水肿; 2. 病因控制:配合医疗干预止血 非手术护理:对轻度破裂者,遵医嘱予 “生长抑素” 静脉泵入(减少肝血流),腹部加压包扎(避免出血加重),绝对卧床休息(卧床 2-3 周); 术前准备:对重度破裂需手术者,30 分钟内完成 “备皮、备血(备血量 1000-2000ml)、术前用药”,同步联系手术室与麻醉科,开通 “急救绿色通道”; 3. 动态监测:预防并发症恶化 病情监测:① 每 10 分钟记录 “意识、BP、HR、尿量”,观察 “腹部体征(腹胀、压痛范围变化)”,警惕 “迟发性肝破裂”;② 实验室监测:每小时复查血常规(观察血红蛋白变化)、凝血功能(预防 DIC); 多学科协作:联动外科医生、麻醉科、血库,若出现 DIC(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 秒),立即予 “新鲜冰冻血浆 + 血小板” 输注,曾通过该协作成功抢救 1 例肝破裂合并 DIC 患者。 答题逻辑:按 “急救 - 病因 - 监测” 时间轴,突出 “速度、协作、风险预判”,符合外科急症护理要求。
3.健康教育核心内容: ① 非手术治疗配合:对轻度破裂患者,说明 “输生长抑素是‘让肝脏‘休息’,减少血流后出血会慢慢止住”,强调 “绝对卧床 2-3 周不是‘小题大做’,下床活动早了可能导致‘再次出血’,到时候还要手术”,家属需监督患者 “在床上翻身时动作要慢,避免坐起”; ② 术前准备告知:对需手术患者,用 “通俗语言” 解释手术目的 ——“手术不是‘把肝脏切掉’,而是‘把破的地方补好’,就像‘补轮胎’,术后恢复好能正常生活”,缓解患者恐惧,同时告知家属 “术前要备血 2000ml,可能需要家属献血(若血库紧张),但会优先用库存血”。
出院后健康教育• 活动限制:① 术后 1 个月内 “以卧床休息为主,可在床上翻身、坐起(每次<30 分钟)”;② 术后 2-3 个月 “可在室内缓慢行走,避免弯腰、提重物(>5kg,如桶装水)”;③ 术后 6 个月内 “禁止剧烈运动(如跑步、打球)”,防止肝脏受外力撞击; • 饮食指导:① 多吃 “护肝食物”(如新鲜蔬菜、瘦肉、鸡蛋,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② 绝对禁酒(酒精会加重肝损伤,即使少量也不行);③ 避免吃 “伤肝药物”(如感冒时别自行吃对乙酰氨基酚,需咨询医生); • 复查与预警:① 复查计划 —— 术后 2 周查肝功能、凝血功能,术后 1 个月查腹部超声,术后 3 个月查腹部 CT;② 紧急预警 —— 告知 “若出现‘右上腹疼痛、呕血、黑便’,立即去急诊,可能是迟发性肝破裂”,家属需保存急诊联系方式。
三、外科专科疾病护理类预测题
3:简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与并发症预防(5 分钟版)高分答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护理核心是 “康复与安全并重”,围绕 “体位管理→功能训练→并发症防控”,突出 “个性化康复、长期管理”,具体如下: 1. 体位管理:预防假体脱位(术后 6 周关键期) 正确体位:① 术后 24 小时内予 “仰卧位,患肢外展 30°(垫软枕)、中立位”,避免 “内收、内旋、过度屈曲(>90°)”;② 翻身指导:需 2 人协助,保持患肢与躯干同步翻身(避免单独牵拉患肢),侧卧时两腿间夹软枕; 2.分阶段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恢复功能 术后 1-3 天:① 床上训练:踝泵运动(每小时 10-15 次,预防深静脉血栓)、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次收缩 3-5 秒,每组 10 次);② 坐起训练:床头抬高 30°-45°(避免久坐>30 分钟,防髋关节疲劳); 术后 4-7 天:① 站立训练:在助行器辅助下站立(体重逐渐过渡到患肢,避免负重过早);② 行走训练:从 “原地踏步” 到 “短距离行走(每日 3 次,每次 50 米)”,避免上下楼梯(需康复师指导); 术后 1-3 个月:指导 “上下楼梯(一步一台阶,健肢先上、患肢先下)”、“坐马桶(用增高垫,避免弯腰)”,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如老年患者延长训练周期); 3.并发症预防:靶向干预高风险问题 深静脉血栓(DVT):① 物理预防:术后 24 小时穿 “抗血栓压力带”;② 药物预防:遵医嘱予 “低分子肝素钙” 皮下注射(持续 10-14 天),监测凝血功能(INR 维持 2.0-2.5); 假体脱位:告知患者 “禁止翘二郎腿、蹲厕、弯腰捡物”,若出现 “髋部疼痛、活动受限”,立即制动并就诊,曾通过该宣教使 100 例患者术后假体脱位率为 0; 切口感染:每日观察切口渗液(若红肿热痛,及时换药并送分泌物培养),保持切口干燥。 答题逻辑:按 “体位 - 康复 - 并发症” 分类,融入 “分阶段、个性化” 理念,体现外科康复护理专业性。
4. 并发症健康教育• DVT 自我观察:教会患者 “3 个预警信号”——① 患侧腿比健侧粗(周径差>2cm);② 小腿肚压痛(按下去像 “抽筋痛”);③ 皮肤发红发热,出现任何 1 项立即就诊,同时说明 “穿抗血栓压力带要白天穿、晚上脱,别 24 小时穿,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 切口感染护理:告知家属 “术后 1 周内切口不能碰水,换药时要观察‘有没有渗液、红肿’,就像‘皮肤破了不能沾水’,沾水容易感染”,若切口有渗液,教家属 “用无菌纱布轻轻擦,别用力擦”; • 假体脱位应对:教会患者 “应急处理”——“若突然髋部剧痛、动不了,可能是假体脱位,立即躺下(保持患肢中立),别试图站起来,赶紧打电话给医生或去医院,避免强行活动加重损伤”。 出院后健康教育• 长期体位管理:① 术后 6 个月内 “坐椅子要选高靠背(>45cm),别坐矮板凳”;② 穿裤子时 “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裤子时先脱健侧,再脱患侧”,避免患侧过度屈曲; • 康复计划调整:① 术后 3 个月 “可去公园散步(每次 15-20 分钟,每日 2 次),别去崎岖路面(如石子路)”;② 术后 6 个月 “经医生评估后,可逐渐恢复轻度活动(如太极、慢走),但禁止爬山、跳广场舞”; • 复查与维护:① 复查计划 —— 术后 1 个月查髋关节 X 线(看假体位置),术后 3 个月、6 个月、1 年各复查 1 次,之后每年复查 1 次;② 假体维护 —— 告知 “假体寿命一般 15-20 年,避免剧烈撞击(如摔倒、车祸),能延长使用寿命”,若出现 “髋部异响、疼痛加重”,及时就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