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基层如何提升服务质量?空气栓塞临床表现? 护理基卫高高级职称评审面试高分答案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整理
一、答题 —— 基层如何提升服务质量(5 分钟版)核心思路:以 “基层居民需求为核心,破解资源有限、服务半径大、健康意识弱” 痛点,从 “能力、模式、参与、监管”4 维度落地,突出基层护理特色尊敬的评委老师,基层护理服务质量提升的关键是 “让专业护理贴近居民、适配需求”,需针对基层 “人员技能不足、服务覆盖不均、居民配合度低” 等问题精准发力,我从 4 个维度推进:
1. 锚定 “技能短板” 强培训,打造 “一专多能” 基层护理队伍 基层护理人员常面临 “一人管多科、技能不聚焦” 问题,需开展 “订单式培训”: • 针对常见病:聚焦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基层高发疾病,联合上级医院开展 “实操 + 考核” 培训(如 “胰岛素规范注射”“居家氧疗护理”),每月 1 次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发 “专项技能证”; • 针对应急需求:重点培训 “跌倒急救”“气道异物梗阻”“低血糖处理” 等居民急需技能,编制 “图文版急救手册”,确保每位护士能独立处置常见急症; • 案例: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 “糖尿病护理专项培训”,3 个月后护士对 “血糖波动干预” 的正确率从 65% 提升至 92%,居民血糖达标率提高 18%,实现 “技能提升→服务质量改善”。
2. 创新 “上门 + 驻点” 服务模式,破解 “服务覆盖不均” 难题 基层居民多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需打破 “坐诊等患者” 模式: • 上门服务:对失能 / 半失能老人、晚期肿瘤患者开展 “每周 2 次上门护理”,提供 “压疮护理、鼻饲管更换、导尿护理” 等服务,用 “电子健康档案” 记录服务内容,同步推送家属; • 驻点服务:在社区居委会、养老驿站设 “护理服务点”,每周固定 2 天驻点,提供 “血压血糖监测、用药指导、康复训练”(如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训练),减少居民就医成本; • 特色服务:针对农村基层 “距离远、就医难”,开展 “流动护理车” 服务,每月 3 次进村,配备便携式心电图机、血糖仪,实现 “小病不出村、护理送上门”。
3. 强化 “居民参与” 重宣教,变 “被动服务” 为 “主动健康” 基层服务质量提升需居民配合,需用 “接地气” 的方式做健康宣教: • 分层宣教:对老年人用 “方言讲座 + 实物演示”(如 “手把手教测血压”),对年轻人用 “微信公众号 + 短视频”(如 “熬夜对血糖的影响”),确保不同群体听懂用会; • 互动激励:开展 “健康积分” 活动,居民参与体检、听讲座、按时服药可积积分,兑换 “免费护理服务”(如 “50 积分兑换 1 次上门换药”),提高参与积极性; • 案例:在社区推动 “高血压健康管理小组”,每月 1 次组织居民分享 “控压经验”,护士现场指导,6 个月后小组居民血压控制率从 58% 提升至 81%,居民主动咨询率提高 30%。
4. 建立 “双向监管” 机制,筑牢服务质量 “安全阀” 基层服务易出现 “操作不规范、记录不完整” 问题,需双重监管: • 内部监管:制定 “基层护理服务规范”(如 “上门护理操作流程”“输液核对制度”),每周开展 1 次质控检查,重点查 “操作合规性、记录完整性”,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 外部监管:每月邀请 3-5 名居民代表、上级医院专家组成 “监督小组”,通过 “现场查看、居民问卷” 评估服务质量,将 “居民满意度” 纳入护士绩效考核(占比 30%); • 效果: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该机制,1 年内护理操作不规范率从 15% 降至 3%,居民满意度从 82% 提升至 95%。 总结:基层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是 “让护理适配基层需求、让居民感受到专业与温度”,通过 “强技能、优模式、促参与、严监管”,实现 “基层护理有能力、居民健康有保障”。
第二题:简答题 —— 空气栓塞的表现有哪些?怎样处理?(5 分钟版)核心思路:按 “表现分层(早期→严重)、处理分步骤(紧急→后续→预防)”,突出护理观察要点与急救规范,贴合临床实操空气栓塞是输液 / 输血、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中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需精准识别表现、快速规范处理,具体如下:
一、空气栓塞的临床表现(按严重程度分层,突出护理观察要点)1. 早期表现(空气入量<10ml):以 “循环轻微紊乱” 为主 • 症状:患者突发 “胸部不适”(如胸闷、胸部紧压感),伴 “咳嗽、烦躁不安”,部分患者出现 “头晕、恶心”; • 护理观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 “散在水泡音”(空气撞击血液产生),血压暂未明显变化,但心率略加快(较基础心率快 10-15 次 / 分)。 1. 严重表现(空气入量>10ml,或空气快速进入):以 “急性右心衰竭、呼吸衰竭” 为主 • 循环系统:突发 “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伴 “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心率显著加快(>120 次 / 分),严重时出现 “休克”(意识模糊、四肢湿冷); • 呼吸系统:出现 “发绀”(口唇、指甲青紫),呼吸急促(>25 次 / 分),部分患者咳 “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表现); • 特征性表现:听诊心前区可闻及 “持续响亮的水泡音”(类似 “水沸声”),这是空气栓塞的典型体征,需立即警惕。 1. 极严重表现(空气入量>50ml,快速进入):立即出现 “心脏骤停” 患者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需立即心肺复苏。
二、空气栓塞的紧急处理(按 “立即急救→对症干预→监测预防” 分步骤,突出护理主导作用)1. 立即急救(黄金 3 分钟,关键步骤)• 第一步:停止操作,调整体位 立即停止输液 / 输血、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让患者取 “左侧头低足高位”(床头抬高 15°,床尾抬高 30°), 原理是 “此体位可使空气聚集在右心房底部,避免空气阻塞肺动脉入口,减少对循环的影响”;
• 第二步:吸氧,改善缺氧 立即予 “高流量吸氧”(6-8L/min,鼻导管或面罩),若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予 “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血氧饱和度≥95%,缓解组织缺氧; • 第三步:呼叫支援,备好急救物品 立即呼叫医生,同时备好 “急救车、除颤仪、肾上腺素、多巴胺” 等急救物品,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立即启动心肺复苏(CPR)。
2. 对症干预(医生到场后,护理配合)• 循环支持:若血压下降,遵医嘱静脉滴注 “多巴胺”(5-10μg/kg・min)提升血压;若心率失常,予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护理密切监测心率、血压,每 5 分钟记录 1 次; • 减轻右心负荷:若出现急性肺水肿,遵医嘱静脉注射 “呋塞米”(20-40mg)利尿,减少血容量,护理观察尿量变化(目标>30ml/h); • 空气排出:若为中心静脉置管引发,医生可能通过 “中心静脉导管抽气”,护理协助固定导管,监测抽气后患者反应(如胸闷是否缓解)。
3. 后续监测与预防(避免再次发生)• 监测重点:术后 24 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心率、血压,每 1 小时测 1 次血氧饱和度,记录 “胸部症状是否缓解”,若出现再次胸闷,立即排查; • 预防措施: ① 输液 / 输血前:排尽输液管、输血器内空气,检查输液器有无破损; ② 操作中:输液时避免 “输液瓶空瓶”,中心静脉置管拔管后按压穿刺点 5-10 分钟,避免空气进入; ③ 宣教:告知患者 “输液时若出现胸闷、咳嗽,立即按呼叫器”,提高患者自我监测意识。
总结:空气栓塞处理的核心是 “早识别、快体位、急吸氧、严预防”,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表现与急救步骤,在黄金时间内干预,最大程度降低患者风险,这也是基层护理中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