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急诊处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要点 护理之声 李冰编辑整理 (依据《外科护理学(第 7 版)》《急诊外科护理实践指南(2025 版)》及高级职称评审考核标准,聚焦 “急危重症处置能力、病情监测精准度、健康指导专业性” 三大核心维度) 一、外科护理高频急诊场景及标准化处理流程(一)创伤性休克(外科最常见急诊,如车祸伤、高处坠落伤)1. 急诊处理 “黄金 1 小时” 流程1.1快速评估(5 分钟内完成): 采用 “ABCDE 原则”: A(气道)- 检查气道是否通畅,有无舌后坠、异物堵塞,若存在立即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必要时插入口咽通气管; B(呼吸)- 观察胸廓起伏,听诊双肺呼吸音,若呼吸微弱 / 停止,立即予球囊面罩通气(10-12 次 / 分); C(循环)- 触摸颈动脉搏动(<10 秒),测量血压,若收缩压<90mmHg、心率>120 次 / 分,提示休克; D(意识)- 用 GCS 评分评估意识(正常 15 分,≤8 分提示重度意识障碍); E(暴露)- 快速暴露患者身体,排查隐蔽性创伤(如腹部闭合伤、骨盆骨折)。 1.2急救干预(30 分钟内落地): ① 建立通路:立即建立 2 条 18G 以上静脉通路(首选肘正中静脉、颈内静脉),快速输注平衡液(乳酸林格液),初始补液速度 1000-1500ml/30 分钟,根据血压调整(目标收缩压维持 80-90mmHg,避免过度补液加重肺水肿); ② 止血固定:活动性出血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动脉出血需压迫近心端),四肢骨折用夹板固定(固定范围超骨折上下关节),骨盆骨折用骨盆兜固定(避免骨折移位损伤血管神经); ③ 氧疗与监测:予高流量吸氧(6-8L/min,鼻导管 / 面罩),维持血氧饱和度≥95%,连接心电监护,每 15 分钟记录血压、心率、尿量(目标尿量≥0.5ml/kg・h,提示组织灌注改善)。 1.3后续处置(1 小时内衔接): 协助完成影像学检查(如全身 CT、X 线),明确创伤部位;若血红蛋白<70g/L,立即申请同型红细胞悬液(每次 2U,输注时观察有无溶血反应);若存在腹腔内出血(如肝脾破裂),立即做好术前准备(备皮、导尿、术前宣教),护送患者至手术室。 2. 病情观察核心要点(体现高级职称 “预见性护理” 能力)2.1循环监测:重点关注 “血压波动规律”,若补液后收缩压短暂升高(>90mmHg)后又快速下降,提示仍有活动性出血(如腹膜后血肿、血管损伤),需立即报告医生排查出血点; 2.2意识与尿量:若意识由烦躁转为淡漠、尿量<30ml/h(成人),提示休克进展至微循环衰竭期,需调整补液方案(如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初始剂量 5μg/kg・min); 2.3隐蔽性创伤信号:腹部闭合伤患者若出现 “腹痛加剧、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提示腹腔脏器破裂(如胃穿孔、脾破裂);骨盆骨折患者若出现 “尿道口滴血、膀胱区膨隆”,提示尿道 / 膀胱损伤,需立即行导尿检查。 3. 分层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家属、转运团队)3.1(意识清醒者):用简洁语言告知 “目前处于创伤应激状态,配合保持平卧、避免活动”,若出现 “伤口突然剧痛、呼吸困难” 及时告知; 3.2家属:解释休克急救的必要性(如 “快速补液是为了维持器官供血,避免肾衰竭”),告知术前准备流程(如 “备皮是为了预防术后感染”),避免家属因焦虑干扰急救; 3.3转运团队:交接重点(如 “已补液 1500ml,目前血压 85/55mmHg,尿量 20ml/h,怀疑脾破裂”),明确转运途中监测重点(血压、血氧、伤口出血情况)。 (二)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外科急腹症,如胃穿孔、阑尾炎穿孔)1. 急诊处理流程1.1禁食禁饮与胃肠减压:立即放置胃管(经鼻腔插入,深度 45-55cm),连接负压吸引器(负压 0.02-0.04MPa),减轻胃肠道扩张,避免腹腔污染加重;告知患者 “禁食禁饮是为了减少胃肠内容物漏出,促进腹膜炎控制”。 1.2抗感染与对症治疗:遵医嘱予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 2.0g 静滴,每 8 小时 1 次)+ 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 0.5g 静滴,每 12 小时 1 次),用药前留取血培养;若患者腹痛剧烈,予哌替啶 50mg 肌注(避免用吗啡,掩盖病情),同时监测生命体征(警惕感染性休克)。 1.3术前准备与手术配合:完善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腹部 CT),若出现 “高热(>39℃)、血压下降(<90/60mmHg)、白细胞>20×10⁹/L”,提示感染性休克,立即启动 “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1 小时内使用抗生素、3 小时内完成液体复苏),同时做好急诊手术准备(如备血、药敏试验)。 2. 病情观察关键维度(体现 “病情演变预判” 能力)2.1腹部体征动态变化:每 30 分钟触诊腹部,若 “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范围扩大”(如从右下腹蔓延至全腹),提示腹膜炎加重;听诊肠鸣音,若肠鸣音由减弱转为消失,提示肠麻痹,需警惕肠坏死; 2.2全身感染监测:监测体温(每 4 小时 1 次),若出现 “体温骤升骤降(>39℃或<36℃)、心率>130 次 / 分、呼吸>30 次 / 分”,符合 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标准,需及时调整抗生素方案; 2.3并发症预警:若患者出现 “呼吸困难、PaO₂<60mmHg”,提示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立即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若尿量<0.5ml/kg・h,提示急性肾损伤,需限制液体入量,避免肾毒性药物。 3. 健康教育重点(突出 “术后康复与并发症预防”)3.1术前宣教:告知患者手术方式(如 “腹腔镜下腹腔探查 + 穿孔修补术”),解释胃肠减压的重要性(“避免胃内容物继续漏入腹腔,减轻腹痛”),指导术前配合(如 “练习深呼吸、有效咳嗽,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3.2术后康复指导:术后 6 小时取半卧位(促进腹腔引流),待肠蠕动恢复(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逐步进食(从流质→半流质→软食,避免牛奶、甜食等产气食物);指导患者早期活动(术后 24 小时床上翻身,48 小时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 3.3出院随访教育:告知患者 “若出现腹痛复发、发热、呕吐” 需立即就诊(警惕残余感染或肠粘连),术后 1 个月复查腹部超声,评估腹腔恢复情况。 (三)术后急性肺栓塞(外科围手术期致死性急症,多见于骨科、腹部大手术)1. 急诊处理 “溶栓 - 抗凝” 核心流程1.1快速识别(符合 “三联征” 需警惕):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仅 20% 患者出现典型三联征),同时伴血氧饱和度<90%、心率>110 次 / 分,立即行床旁超声(排查右心负荷增加)、D - 二聚体检测(>500μg/L 高度怀疑)。 1.2急救干预(1 小时内启动): ① 体位与氧疗:取平卧位,避免活动(防止血栓脱落加重栓塞),予高流量吸氧(8-10L/min,必要时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② 溶栓治疗:若为高危肺栓塞(伴休克 / 低血压),立即予阿替普酶 50mg 静滴(2 小时内滴完),用药期间监测凝血功能(APTT、PT),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 ③ 抗凝维持:溶栓后予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 4000U 皮下注射,每 12 小时 1 次),后续过渡到口服华法林(需监测 INR,维持 2.0-3.0),告知患者 “抗凝治疗需持续 3-6 个月,不可擅自停药”。 1.3病情监测(体现 “风险防控细节”): 持续心电监护,重点观察 “右心功能指标”(如心率、血压、颈静脉充盈度),若出现心率>130 次 / 分、血压<90/60mmHg,提示右心衰竭,需加用利尿剂(呋塞米 20mg 静推);监测血气分析,若 PaO₂持续<60mmHg,需评估是否需行介入治疗(如血栓清除术)。 2. 健康教育分层设计(覆盖 “预防 - 治疗 - 康复” 全周期)1.1高危人群预防教育(术前):针对骨科大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术)、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前指导 “踝泵运动”(勾脚 - 伸脚,每次 10 分钟,每日 5 次),穿戴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告知 “预防措施可降低 60% 肺栓塞风险”; 1.2治疗期教育(术后):向患者解释溶栓 / 抗凝药物的作用(“溶解血栓、防止新血栓形成”)及不良反应(“华法林可能导致出血,需避免剧烈活动、避免服用阿司匹林”),指导患者自我观察(“若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及时告知医护”); 1.3康复期教育(出院后):告知患者 “出院后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INR)、胸部 CTA”,避免久坐久站(如长途乘车需每 1 小时起身活动),饮食上避免大量摄入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如菠菜、动物肝脏,影响华法林效果),若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复发,立即急诊就诊。 二、高级职称评审核心能力体现(急诊护理维度)(一)急危重症处置的 “专业性与时效性”1.能独立制定外科急诊护理预案(如创伤休克、急性腹膜炎),明确 “评估 - 干预 - 监测” 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如 “黄金 1 小时” 补液量、溶栓治疗启动时限); 2.具备处理复杂并发症的能力(如创伤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肺栓塞合并右心衰竭),能根据病情调整护理方案(如动态优化补液速度、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二)病情观察的 “预见性与精准度”1.能识别外科急诊的 “隐蔽性风险信号”(如腹部闭合伤患者的 “迟发性出血”、术后患者的 “非典型肺栓塞症状”); 2.能结合实验室指标(如 D - 二聚体、INR)、影像学结果(如 CT、超声)综合判断病情,为医生决策提供精准护理依据(如 “根据尿量变化提示补液不足,建议调整补液方案”)。 (三)健康指导的 “系统性与个性化”1.能针对不同外科急诊场景(如创伤、术后并发症)设计分层健康教育方案,兼顾患者认知水平(如用通俗语言解释 “INR 值”“踝泵运动”); 2.能关注特殊人群需求(如老年患者、恶性肿瘤患者),调整教育方式(如为老年患者制作图文手册,为肿瘤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治疗焦虑)。 三、评审答辩高频问题及应答策略问题 1:外科创伤休克患者补液时,如何平衡 “足量补液” 与 “避免过度补液”?• 应答要点: 1.1明确补液目标:初始以 “维持收缩压 80-90mmHg、尿量≥0.5ml/kg・h” 为目标,避免追求 “正常血压” 导致过度补液; 1.2动态评估指标:每 15 分钟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结合中心静脉压(CVP)调整(CVP<5cmH₂O 提示血容量不足,可加快补液;CVP>15cmH₂O 提示容量负荷过重,需减慢补液并加用利尿剂); 1.3关注特殊人群: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患者需适当减少补液量,采用 “分次少量补液”,避免诱发肺水肿,同时监测肺部啰音变化。 问题 2:术后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期间,如何预防出血并发症?• 应答要点: 2.1用药前评估:筛查患者出血风险(如有无消化道溃疡、肝肾功能不全),避免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 2.2用药中监测: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华法林监测 INR,低分子肝素监测抗 Xa 因子),根据结果调整剂量;指导患者避免剧烈活动、避免碰撞,使用软毛牙刷,减少出血风险; 2.3出血应急处理:若出现轻度出血(如牙龈出血),立即暂停抗凝药物,监测凝血指标;若出现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立即予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如输血、介入止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