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查看: 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养老机构智能平台常见问题及质量改进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养老机构智能平台常见问题及质量改进对策
   护理之声   老年护理专家组
一、老人生命体征监测:数据不准 + 异常响应滞后
维度
具体内容
常见问题
1. 智能监测设备(手环 / 胸牌)数据误差大:血压测量值与医用血压计差值>5mmHg,心率监测漏拍(老人活动时);2. 数据未实时联动:设备数据仅存储在本地,未同步至智能平台,护士需手动录入,延迟超 2 小时;3. 异常无预警:老人血压>160/100mmHg 时,平台未触发报警,需护士人工核查才发现,延误干预。
问题原因
1. 设备选型适配性差:选用通用型手环,未适配老人皮肤松弛、活动量少的特点;2. 平台数据接口未打通:设备与智能平台为不同厂商,数据协议不兼容;3. 未设置个性化预警阈值:统一按 成人标准设置阈值,未考虑老人基础疾病(如高血压老人日常血压偏高)。
质量改进对策
1. 设备优化与校准(15 日内): - 更换为 老人专用体征监测仪(如腕式光电血压计,适配皮肤松弛人群),每周 1 次用医用设备校准(误差需≤3mmHg),校准记录同步至平台; - 为活动量少的老人加装 胸贴式心率传感器(连续监测,避免漏拍);2. 平台数据联动(7 日内): - 协调厂商打通设备与平台接口,实现 体征数据 5 分钟内自动同步,同步失败时平台向信息科推送故障预警; - 平台新增 数据异常标记:当连续 3 次测量值偏差>5% 时,自动标红并提醒护士复核;3. 个性化预警设置(10 日内): - 按老人基础疾病设置阈值(如高血压老人收缩压预警值设为 180mmHg),在平台 老人健康档案中单独标注; - 触发预警时,平台同步推送至护士手机(短信 + APP 弹窗),并附带 干预建议(如 建议休息 30 分钟后复测,必要时联系医生);4. 效果验证:每周抽查 10% 老人的体征数据,确保 数据同步率≥98%、预警响应时间≤10 分钟
改进效果
整改后 1 个月,体征数据误差率从 12% 降至 3%,异常预警响应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8 分钟,因体征异常延误干预的事件从每月 2 起降至 0
二、离床监测:误报率高 + 异常处理不闭环
维度
具体内容
常见问题
1. 误报率高:智能监测仪(红外型)将老人 翻身、伸手取物误判为离床,日均误报 5-8 次,护士疲于应对;2. 离床超时无跟踪:老人离床超 30 分钟(如去卫生间未归),平台未提醒,曾发生 1 起老人在卫生间跌倒 15 分钟后才被发现;3. 数据未关联护理计划:离床次数、时长未同步至 老人照护记录,无法分析离床频繁是否与 夜尿、疼痛相关。
问题原因
1. 监测技术局限:红外传感器仅识别 人体移动,无法区分 离床床上活动2. 平台无超时跟踪功能:仅记录 离床时间,未设置 超时预警阈值3. 数据孤岛:离床监测模块与照护记录模块未打通,数据无法复用。
质量改进对策
1. 监测技术升级(20 日内): - 将红外监测仪更换为 毫米波雷达监测仪,通过 人体轮廓 + 位移距离判断离床(仅当身体完全离开床面>30cm 时判定为离床),误报率需控制在≤1 / 日; - 平台新增 误报反馈按钮,护士可标记 误报并备注原因(如 翻身误判),平台自动学习优化算法;2. 超时跟踪机制(7 日内): - 在平台设置 离床超时阈值(默认 30 分钟,可按老人行动能力调整),超时后 1 分钟内推送预警至责任护士,超 10 分钟未处理则升级推送至护士长; - 平台显示老人实时位置(通过房间定位基站),方便护士快速找到老人;3. 数据关联与分析(10 日内): - 离床数据自动同步至 照护记录模块,生成 周离床报告(含离床次数、平均时长、超时次数); - 平台新增 异常分析功能:当离床次数骤增(如从日均 5 次升至 10 次),自动提醒护士排查原因(如是否有尿路感染导致夜尿增多);4. 效果验证:每日统计误报率与超时预警处理率,确保 误报率≤1 / 日、超时处理率 100%”
改进效果
整改后 2 个月,离床监测误报率从 8 / 日降至 0.8 / 日,离床超时发现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3 分钟,通过离床数据排查出 3 例早期尿路感染老人,及时干预。
三、跌倒预防及处理:预防措施不足 + 处理流程混乱
维度
具体内容
常见问题
1. 预防设备缺失:仅靠离床监测预防跌倒,未在卫生间、走廊等高危区域加装 地面压力传感器1 个月内发生 2 起卫生间跌倒事件;2. 跌倒识别慢:老人跌倒后需手动触发呼叫铃,曾有 1 位失能老人跌倒后无法起身,30 分钟后才被发现;3. 处理流程无指引:平台未内置跌倒处理流程,护士处理时漏记录 跌倒原因、处理措施,整改无依据。
问题原因
1. 预防设备覆盖不全:未针对 卫生间地面湿滑、走廊光线暗等高危场景配置专用设备;2. 跌倒自动识别功能缺失:现有设备仅监测离床,无法识别 跌倒动作3. 平台无标准化流程模块:未将跌倒处理流程固化,依赖护士经验操作。
质量改进对策
1. 预防设备补装(15 日内): - 在卫生间、走廊加装 地面压力传感器(检测到老人跌倒时自动触发报警),在走廊加装 智能照明(老人夜间离床时自动亮灯,亮度≥150lux); - 平台新增 跌倒风险评估模块:每周根据老人离床次数、步态评估结果(康复师录入)自动生成 跌倒风险等级(低 / / 高),高风险老人房间加装 床边防撞条2. 跌倒自动识别与报警(10 日内): - 为高风险老人配备 跌倒检测腰带(内置加速度传感器,识别跌倒动作后 10 秒内自动报警),报警信息同步至平台及护士手机,附带房间定位; - 平台设置 跌倒紧急响应组,报警时自动通知 3 名当班护士(避免无人响应);3. 标准化处理流程(7 日内): - 平台内置 跌倒处理流程模板:包含 现场评估(是否骨折)紧急处理(止血 / 固定)医生会诊家属告知记录归档”5 个步骤,护士需按步骤操作,漏填项无法提交; - 处理完成后,平台自动生成 跌倒分析报告,包含 跌倒地点、时间、原因、整改建议,每月汇总分析;4. 效果验证:每月统计跌倒发生率与处理流程完整率,确保 跌倒发生率≤0.1 / 百人 / 月、流程完整率 100%”
改进效果
整改后 3 个月,跌倒事件从 2 / 月降至 0.3 / 月,跌倒后识别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处理流程完整率从 65% 升至 100%,通过分析报告优化了 3 处卫生间地面防滑措施。
四、夜间排泄协助:需求响应慢 + 记录缺失
维度
具体内容
常见问题
1. 老人不好意思呼叫:夜间需排泄时,老人因 怕麻烦护士不触发呼叫铃,导致 2 起尿失禁事件;2. 响应不及时:护士夜间巡房间隔 2 小时,老人呼叫后平均等待 15 分钟才得到协助;3. 协助记录缺失:未记录 排泄时间、协助内容(如更换纸尿裤、协助如厕),无法分析排泄规律。
问题原因
1. 呼叫方式不隐蔽:现有呼叫铃为床头按钮,老人担心声音影响他人;2. 夜间人力不足:夜班护士 1 人负责 20 位老人,无法快速响应;3. 平台无专项记录模块:仅靠护理员手动记录,易遗漏。
质量改进对策
1. 隐蔽式呼叫优化(7 日内): - 在老人床头加装 拉线式无声呼叫器(拉绳隐藏在枕头旁,触发后仅平台报警,无声音),在纸尿裤中嵌入 湿度传感器(尿湿后自动向平台推送需求); - 平台新增 排泄需求优先级:将 尿湿报警设为高优先级,优先于普通呼叫;2. 人力与响应优化(10 日内): - 根据平台 夜间排泄需求统计(如 2-4 点需求集中),调整夜班排班,在需求高峰时段增派 1 名护士; - 平台显示 待协助需求列表(按优先级排序),护士完成协助后需扫码确认,避免遗漏;3. 标准化记录(5 日内): - 平台新增 夜间排泄协助记录模块,护士用移动端扫码记录 排泄时间、类型(小便 / 大便)、协助方式、是否尿失禁,数据自动关联老人健康档案; - 平台每周生成 排泄规律报告,如 某老人每日 2 点需排泄,提醒护士提前主动协助;4. 效果验证:每日统计 排泄需求响应时间记录完整率,确保 响应时间≤8 分钟、记录完整率≥95%”
改进效果
整改后 1 个月,夜间尿失禁事件从 2 / 月降至 0.5 / 月,排泄需求响应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7 分钟,记录完整率从 50% 升至 98%6 位老人养成 主动呼叫习惯。
五、照护记录与护理记录:手动记录繁琐 + 数据不连贯
维度
具体内容
常见问题
1. 手动记录耗时:护士每日花 2 小时手写照护记录(如喂食、翻身),易出现 错填、漏填2. 数据不连贯:照护记录与护理记录(如体征、用药)分属不同表格,无法关联分析(如 翻身不及时是否导致压疮);3. 数据无法复用:重复录入老人基础信息(如姓名、房间号),效率低。
问题原因
1. 平台模块分离:照护记录与护理记录为独立模块,数据未互通;2. 无自动填充功能:未关联智能设备数据(如翻身打卡、体征监测),需手动录入;3. 无必填项约束:未设置必填字段,导致记录不完整。
质量改进对策
1. 模块整合与自动填充(10 日内): - 整合 照护记录护理记录模块,形成 一站式护理档案,老人基础信息自动填充,无需重复录入; - 关联智能设备数据:翻身记录从 翻身打卡 APP” 自动同步,体征数据从 体征监测仪自动同步,护士仅需补充 异常情况(如 翻身时老人诉疼痛);2. 标准化表单与必填约束(5 日内): - 平台内置 标准化记录表单(按 GB/T 35790-2023 要求),如照护记录包含 喂食时间 / 量、翻身时间、排泄情况,护理记录包含 体征值、用药反应- 设置必填项(如 翻身时间、记录人),未填写时无法提交,平台弹出 漏填提醒3. 数据关联分析(15 日内): - 平台新增 护理数据关联功能,如 翻身间隔>2 小时体征显示皮肤发红时,自动提醒护士评估压疮风险; - 支持 一键导出报告(如每周护理总结、月度压疮防控报告),数据自动汇总;4. 效果验证:每日抽查 20% 记录,确保 自动同步数据占比≥70%、记录完整率 100%、记录耗时缩短至 30 分钟 /
改进效果
整改后 2 个月,护士每日记录耗时从 2 小时缩短至 25 分钟,记录完整率从 75% 升至 100%,通过数据关联发现 2 翻身不及时导致的早期压疮,及时调整照护计划。
六、呼叫铃检查:定期检查漏项 + 故障未及时发现
[size=11.0000pt]维度
[size=11.0000pt]具体内容
常见问题
[size=11.0000pt]1. 检查不全面:每周仅检查 床头呼叫铃,漏检 卫生间、走廊紧急呼叫按钮,曾发现 1 个卫生间呼叫按钮故障 1 周未处理;2. 故障无预警:呼叫铃线路故障时,平台未提示,需老人呼叫无响应才发现;3. 记录不规范:检查结果仅靠纸质记录,无法追溯 上次检查时间、故障处理情况
问题原因
[size=11.0000pt]1. 无标准化检查清单:未明确 需检查的呼叫铃类型、位置2. 平台无自动检测功能:依赖人工检查,无法实时监测设备状态;3. 记录未电子化:纸质记录易丢失,无法形成闭环。
质量改进对策
[size=11.0000pt]1. 标准化检查清单(5 日内): - 平台生成 呼叫铃检查清单,包含 床头呼叫器、卫生间按钮、走廊紧急呼叫、拉线呼叫器”4 类设备,标注每台设备的位置(如 “301 床卫生间); - 护士用移动端扫码检查,点击 正常 / 故障,故障时需上传照片(如按钮损坏);2. 自动检测与预警(10 日内): - 协调厂商为呼叫铃加装 线路通断检测模块,平台每日自动检测设备状态,故障时推送预警至后勤科,显示 故障设备位置、类型- 平台设置 检查提醒,每周一自动向责任护士推送 呼叫铃检查任务,逾期未检查则升级提醒;3. 电子化闭环记录(7 日内): - 平台记录 每次检查时间、检查人、结果、故障处理时间,支持 按设备查询历史记录(如 “301 床呼叫铃近 3 个月故障 2 ); - 故障处理完成后,后勤科需在平台确认 已修复,形成 发现 - 处理 - 确认闭环;4. 效果验证:每周统计 呼叫铃检查完成率、故障修复率,确保 检查完成率 100%、故障修复时间≤24 小时
改进效果
[size=11.0000pt]整改后 1 个月,呼叫铃漏检率从 30% 降至 0,故障发现时间从 1 周缩短至 2 小时,故障修复率从 75% 升至 100%,未再发生 呼叫无响应事件。
七、居室安全检查:检查不全面 + 整改不跟踪
维度
具体内容
常见问题
1. 检查漏项:仅检查 扶手、呼叫铃,漏检 插座老化、窗户限位器、物品摆放,曾发现 1 个房间插座裸露电线未处理;2. 整改不及时:检查发现 防滑垫移位,未记录整改时限,1 周后复查仍未处理;3. 无风险分级:未区分 紧急风险(如裸露电线)、一般风险(如物品杂乱),处理优先级混乱。
问题原因
1. 无风险分级清单:未按 风险等级明确检查重点;2. 平台无整改跟踪功能:仅记录问题,未设置整改时限与责任人;3. 缺乏可视化记录:仅文字描述问题,无法直观展示整改前后对比。
质量改进对策
1. 风险分级检查清单(7 日内): - 平台按 风险等级生成清单:   - 紧急风险(24 小时内整改):裸露电线、窗户限位器失效、呼叫铃故障;   - 一般风险(72 小时内整改):防滑垫移位、物品杂乱、照明昏暗; - 护士检查时需按等级标注问题,平台自动排序 整改优先级2. 整改跟踪闭环(10 日内): - 平台新增 整改跟踪模块,记录问题时需指定 责任人(如后勤科 / 护理员)、整改时限,超时未整改则向责任人及护士长推送预警; - 整改完成后,责任人需上传 整改后照片,护士复查通过后确认闭环;3. 可视化与分析(15 日内): - 平台用 / / 绿标注房间安全状态(红 = 紧急风险、黄 = 一般风险、绿 = 无风险),在 机构安全地图上展示,方便管理者全局查看; - 每月生成 居室安全报告,分析高频问题(如 防滑垫移位占比 40%”),优化预防措施(如用胶水固定防滑垫);4. 效果验证:每周统计 问题整改完成率、紧急风险处理时效,确保 整改完成率≥95%、紧急风险 24 小时内处理率 100%”
改进效果
整改后 2 个月,居室安全问题漏检率从 45% 降至 5%,紧急风险处理时间从 72 小时缩短至 18 小时,一般风险整改完成率从 60% 升至 98%,未再发生 插座老化等安全事件。
八、过期食品检查:溯源难 + 预警不及时
[size=11.0000pt]维度
[size=11.0000pt]具体内容
常见问题
[size=11.0000pt]1. 食品溯源难:老人房间食品(如饼干、牛奶)无采购日期记录,无法判断是否过期;2. 预警不及时:库房食品(如大米、食用油)临近过期(≤7 天)未提醒,导致 2 次过期食品被食用;3. 处理无记录:过期食品销毁未记录,无法追溯 销毁时间、数量
问题原因
[size=11.0000pt]1. 无食品标识管理:未给食品贴 溯源标签,采购信息未录入平台;2. 平台无过期预警功能:依赖人工定期检查,无法实时监测保质期;3. 无销毁记录模块:未形成 检查 - 预警 - 销毁闭环。
质量改进对策
[size=11.0000pt]1. 食品标识与溯源(10 日内): - 为库房食品贴 “RFID 电子标签,录入 采购日期、保质期、供应商,护士用移动端扫码即可查看; - 老人房间食品由护理员协助贴 纸质溯源贴(标注 采购日期、保质期),并在平台 老人食品台账中记录;2. 过期预警(7 日内): - 平台设置 过期预警阈值(普通食品提前 7 天,生鲜食品提前 2 天),临近过期时推送预警至餐饮部; - 库房安装 智能货架,感应到过期食品时亮红灯提醒,同步更新平台状态;3. 销毁闭环记录(5 日内): - 平台新增 过期食品销毁模块,记录 食品名称、数量、过期日期、销毁时间、经办人,需上传 销毁前照片 + 垃圾桶照片- 每月生成 食品管理报告,分析 过期食品类型、原因(如 牛奶过期多因采购量过大),优化采购计划;4. 效果验证:每周抽查库房与老人房间食品,确保 溯源率≥95%、过期预警率 100%、销毁记录完整率 100%”
改进效果
[size=11.0000pt]整改后 1 个月,食品过期事件从 2 / 月降至 0,食品溯源率从 30% 升至 98%,过期食品销毁记录完整率从 0 升至 100%,餐饮部采购量优化后,食品浪费减少 3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