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科急救护理问题、措施及新技术与健康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科急救护理问题、措施及新技术与健康教育                 护理之声   李冰整理
(依据第七版《内科护理学》、2025 年《中国急诊医学质量控制指南》《成人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诊疗指南》等,聚焦 急救优先、循证落地、健康赋能核心原则构建内容体系)
一、循环系统急症:以心搏骤停、休克为核心(一)核心急救护理问题
1. 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如心梗、心律失常)或血容量不足(如休克)直接相关,可引发组织灌注障碍。
2. 气体交换受损:与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呼吸中枢抑制(心搏骤停后)有关,表现为血氧饱和度<90%、呼吸困难。
3. 有心脏骤停的风险:与恶性心律失常(室颤、室速)、严重心肌缺血进展相关,需动态监测预警。

(二)急救护理措施1. 心搏骤停抢救
基础生命支持:立即启动 C-A-B 流程 —— 胸外按压(频率 100-120 / 分,深度 5-6cm),开放气道(仰头提颏法清除异物),人工通气(潮气量 500-600ml,频率 10-12 / 分)。
高级生命支持:快速建立 2 条静脉通路,首选肾上腺素 1mg 静注(每 3-5 分钟重复);室颤时立即非同步电除颤(初始能量 200J,无效可增至 360J),除颤后持续按压 2 分钟再评估心律。
脑保护干预:循环恢复后立即予冰帽降温(核心体温 32-34℃),持续 24 小时;遵医嘱输注甘露醇降颅压,预防脑水肿。
2. 休克综合救护
一般护理:休克患者取中凹卧位(头胸抬高 20°,下肢抬高 30°),保暖但避免热水袋直接接触皮肤;鼻导管或面罩高流量吸氧(氧浓度 40%-60%),维持血氧饱和度≥94%
容量复苏:低血容量性休克优先输注乳酸林格液,初始 500ml/15 分钟,同步监测中心静脉压(目标 8-12cmH₂O);感染性休克在抗生素使用前留取标本,予去甲肾上腺素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
病因干预:心源性休克(如心梗)立即止痛(吗啡 3-5mg 静注),配合急诊 PCI 术前准备;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过敏原,肌注肾上腺素 0.5-1.0mg,静注地塞米松 10mg

(三)2025 年指南推荐新技术
1. 智能体外除颤仪(AED+AI 辅助决策:新一代 AED 可自动识别心律并推荐除颤能量,AI 算法能预判除颤效果,缩短抢救决策时间至<10 秒。
2. 床旁心肌肌钙蛋白(cTnIPOCT 即时监测15 分钟内出结果,结合心电图可快速诊断心梗,较传统检测缩短 40 分钟确诊时间,为 PCI 治疗争取窗口。
3.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通过胸阻抗法实时获取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等参数,替代部分有创监测,适用于休克早期容量评估。

(四)健康教育核心内容
1. 高危人群管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需坚持低盐低脂饮食(盐<5g / 日),规律服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
2. 急救技能普及:教会家属 AED 使用方法及胸外按压技巧,强调 发现心搏骤停后立即拨打 120 并实施心肺复苏,黄金抢救时间为 4 分钟内。
3. 病情监测指导:休克高危者(如肝硬化、肿瘤)需每日监测血压、尿量,出现 血压<90/60mmHg、尿量<30ml/h、皮肤湿冷立即就医。

二、呼吸系统急症:以呼吸衰竭、重症哮喘为核心(一)核心急救护理问题
1. 低效性呼吸型态:与气道痉挛(哮喘)、肺泡通气不足(呼吸衰竭)、呼吸肌疲劳相关,表现为呼吸频率>30 / 分或<8 / 分。
2.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痰液黏稠、气道分泌物潴留、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有关,易诱发窒息。

3. 焦虑 / 恐惧:与呼吸困难、濒死感直接相关,可加重呼吸肌耗氧,形成恶性循环。
(二)急救护理措施1. 呼吸衰竭抢救
气道管理:立即清理口鼻分泌物,昏迷患者予口咽通气管;型呼吸衰竭(CO₂潴留)采用低流量吸氧(1-2L/min),避免高浓度氧抑制呼吸中枢。
机械通气配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采用小潮气量通气(6-8ml/kg+ 呼气末正压(PEEP 8-12cmH₂O),每 2 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用药护理:遵医嘱静注尼可刹米(呼吸兴奋剂),监测呼吸频率及意识变化;合并感染时予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确保用药后 30 分钟达血药峰值。
2. 重症哮喘发作护理
氧疗与雾化:高流量氧疗(4-6L/min)维持血氧饱和度≥92%;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每次 15 分钟,间隔 20 分钟可重复,观察气道痉挛缓解情况。
病情监测:持续监测呼吸频率、哮鸣音强度,若出现 哮鸣音突然减弱或消失、意识模糊,提示气道严重阻塞,立即准备气管插管。
液体管理:哮喘发作时水分丢失增加,予静脉补液(5% 葡萄糖生理盐水),每日 2000-3000ml,稀释痰液便于咳出。

(三)2025 年指南推荐新技术
1.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替代传统氧疗用于轻中度呼吸衰竭,通过 37℃恒温湿化气体(流量 30-60L/min)改善氧合,降低气管插管率 30%
2. 床旁超声气道评估:术前快速判断气道狭窄程度、痰液潴留位置,指导吸痰时机与深度,减少盲吸导致的气道损伤。
3.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监测:实时评估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程度,指导激素用量调整,避免药物滥用或剂量不足。

(四)健康教育核心内容
1. 哮喘自我管理:教会患者使用峰流速仪监测气道功能,记录哮喘日记(症状、用药、诱因);避免接触过敏原(花粉、尘螨),随身携带沙丁胺醇气雾剂,发作时立即吸入 2 喷。
2. 呼吸功能锻炼COPD 患者每日进行腹式呼吸(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3 次)、缩唇呼吸训练,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通气效率。
3. 感染预防指导:流感季节提前接种流感疫苗;出现 咳嗽加重、痰液变黄变多、发热时及时就医,避免进展为呼吸衰竭。

三、消化系统急症:以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为核心(一)核心急救护理问题
1. 体液不足:与上消化道大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的失血量过多直接相关,可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
2. 意识障碍:与肝性脑病氨中毒、脑出血(肝硬化合并高血压)导致的中枢神经抑制有关。
3. 有窒息的风险:与呕血时血液反流、肝性脑病昏迷患者呕吐物误吸相关。
(二)急救护理措施1. 上消化道大出血救护
抗休克优先:立即建立 2 18G 静脉通路,快速输注乳酸林格液,Hb70g/L 时输注同型红细胞,维持收缩压≥90mmHg、尿量≥30ml/h
止血干预配合: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8mg/100ml)收缩血管;准备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胃囊注气 150-200ml,食管囊注气 100-150ml),每 12 小时放气一次(每次 30 分钟)。
病情监测:每 15-30 分钟记录血压、心率,用称重法评估出血量(湿纱布重量 - 干纱布重量 = 出血量);观察呕吐物、粪便颜色,判断出血是否停止。
2. 肝性脑病急救
诱因控制:立即停用含氮药物(如氯化铵),限制蛋白质摄入(急性期<20g / 日);便秘者予乳果糖口服(30-50ml / 日),促进氨排出。
意识护理:躁动患者加床栏保护,避免使用镇静剂;按 Glasgow 昏迷评分评估意识状态,每 2 小时记录一次,警惕昏迷加深。
降氨治疗配合:遵医嘱静滴门冬氨酸鸟氨酸(20g/d),监测血氨水平(目标<72μmol/L);必要时予白醋灌肠(1:1 稀释),酸化肠道减少氨吸收。
(三)2025 年指南推荐新技术
1. 急诊内镜下止血术: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采用内镜下金属夹止血或氩离子凝固术(APC),止血成功率达 95%,较传统药物止血缩短住院时间 5 天。
2. 便携式血氨 POCT 检测10 分钟内获取血氨结果,指导肝性脑病降氨治疗剂量调整,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
3. 肠道微生态制剂精准干预:使用粪菌移植或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肝性脑病复发率 40%,已纳入 2025 年《肝硬化诊疗指南》。
(四)健康教育核心内容
1. 出血预防指导:消化性溃疡患者规律服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损伤胃黏膜药物;肝硬化患者进食软食,避免粗糙食物(如坚果、油炸食品)划伤食管静脉。
2. 肝性脑病管理:肝硬化患者定期监测血氨,出现 行为异常(如随地大小便)、睡眠颠倒、言语不清立即就医;坚持低蛋白饮食,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至 0.8-1.0g/kgd)。
3. 用药依从性教育:强调 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需长期服用普萘洛尔降低门脉压力,减少出血风险。

四、神经系统急症:以脑出血、脑梗死为核心(一)核心急救护理问题
1. 颅内压增高:与脑出血后脑水肿、脑梗死伴占位效应相关,可引发脑疝危及生命。
2. 躯体活动障碍:与脑组织损伤导致的肢体肌力下降(肌力≤3 级)直接相关。
3.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风险:与昏迷、肢体活动障碍导致的长期卧床受压相关。

(二)急救护理措施1. 脑出血抢救
降颅压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 15-30°),避免头部剧烈活动;遵医嘱快速静滴甘露醇(125ml/30 分钟内输完),每日 4 次,监测尿量及肾功能。
血压管理:急性期血压>180/100mmHg 时,用硝普钠微量泵持续泵入(起始剂量 0.5μg/kgmin)),缓慢降至 160/90mmHg 左右,避免血压骤降影响脑灌注。
脑疝预防:密切观察瞳孔变化,若出现 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手术准备(如开颅血肿清除术)。

2. 脑梗死急救
溶栓护理:发病 4.5 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者,予阿替普酶(0.9mg/kg)静滴,前 10% 剂量 1 分钟内推注,剩余 90%30 分钟内滴完;溶栓期间每 15 分钟监测血压,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
气道保护: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吸痰时间<15 / 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预防误吸性肺炎。
康复干预:病情稳定后 24 小时开始被动肢体活动(每个关节活动 10-15 / 日),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

(三)2025 年指南推荐新技术
1. 机械取栓术:对于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发病 6 小时内采用支架取栓,血管再通率达 70%,较单纯溶栓降低致残率 25%,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2. 床旁经颅多普勒(TCD)监测:实时评估颅内血流速度,预警脑血管痉挛(如流速>120cm/s),指导尼莫地平用药时机。
3.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用于昏迷患者意识状态评估,数值 40-60 提示中度昏迷,替代传统 GCS 评分,更精准反映脑功能状态。
(四)健康教育核心内容
1. 卒中预防核心: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压(目标<140/90mmHg),糖尿病患者控糖(空腹血糖 4.4-7.0mmol/L);戒烟限酒(男性酒精<25g / 日,女性<15g / 日),每周至少 3 次有氧运动。
2. 溶栓时间窗宣教:强调 卒中症状出现后立即就医,牢记 “FAST 原则”—— 面部不对称、手臂无力、言语不清、时间就是大脑,错过时间窗将失去溶栓 / 取栓机会。
3. 康复训练指导:出院后坚持肢体功能训练(如站立、行走、抓握训练),每日 30 分钟,配合针灸、理疗;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从单字到句子),逐步恢复沟通能力。

五、内分泌系统急症: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危象为核心(一)核心急救护理问题
1. 体液不足与电解质紊乱: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时渗透性利尿、呕吐导致的水分及钾离子丢失相关。
2. 体温过高:与甲状腺危象时甲状腺激素过量释放导致的产热增加相关,表现为体温>39℃
3. 意识障碍:与 DKA 时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或甲状腺危象时高热、心衰相关。
(二)急救护理措施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救护
补液纠正脱水: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初始输注 0.9% 生理盐水(速度 1000ml/h,前 4 小时输注 2000-3000ml),血糖降至 13.9mmol/L 时改为 5% 葡萄糖盐水 + 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泵入(0.1U/kgh)),每小时监测血糖,使血糖下降速度维持在 3.9-6.1mmol/L/h,避免下降过快引发脑水肿。
电解质监测:每 2 小时复查血钾,若血钾<3.5mmol/L,在补液中加入氯化钾(浓度≤0.3%),维持血钾 4.0-5.5mmol/L,预防心律失常。
2. 甲状腺危象抢救
降温护理:采用物理降温(冰袋、温水擦浴),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加重高代谢);体温>39℃时予冬眠合剂(氯丙嗪 + 异丙嗪)肌注。
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立即口服丙硫氧嘧啶(PTU,首剂 600-1000mg),之后 200-300mg 6 小时一次;配合碘剂(PTU 服用 1 小时后),予复方碘溶液 30-60 / 日,分 3 次口服。
支持治疗配合:予氢化可的松 200-400mg/d 静滴,纠正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有心衰者予利尿剂(呋塞米),监测心率、呼吸,避免肺水肿。

(三)2025 年指南推荐新技术
1. 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系统:替代指尖血糖监测,实时显示血糖曲线,预警低血糖(<3.9mmol/L)和高血糖(>16.7mmol/L),指导 DKA 胰岛素剂量精准调整。
2. 床旁血气电解质分析仪5 分钟内获取 pH、碳酸氢根、血钾等指标,快速评估 DKA 酸中毒程度,较传统实验室检测缩短 1 小时报告时间。
3. 甲状腺激素 POCT 检测15 分钟内测定游离 T3、游离 T4 水平,快速确诊甲状腺危象,为紧急用药提供依据。
(四)健康教育核心内容
1. 糖尿病自我管理:坚持规律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少食多餐),遵医嘱注射胰岛素(轮换注射部位,避免硬结);学会使用血糖仪,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0mmol/L,餐后 2 小时<10.0mmol/L
2. DKA 诱因预防:告知患者 感染、擅自停药、暴饮暴食是主要诱因,出现 口渴、多尿加重、恶心呕吐、呼气有烂苹果味立即就医。
3. 甲状腺疾病管理:甲亢患者规律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避免感染、创伤、精神刺激,预防甲状腺危象发作。

六、泌尿系统急症:以急性肾损伤、尿毒症脑病为核心(一)核心急救护理问题
1. 体液过多:与急性肾损伤(AKI)少尿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的水钠潴留相关,可引发肺水肿、高血压。
2. 电解质紊乱:与 AKI 时钾离子排泄障碍导致的高钾血症(血钾>5.5mmol/L)相关,易诱发心律失常。
3. 意识障碍:与尿毒症脑病时尿素氮、肌酐等毒素蓄积相关,表现为嗜睡、烦躁、昏迷。
(二)急救护理措施(基于第七版内科护理学)1. 急性肾损伤救护
少尿期护理: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每日入量 = 前一日尿量 + 500ml),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限制钾摄入(避免香蕉、橙子、蘑菇等高钾食物),血钾>6.5mmol/L 时予 10% 葡萄糖酸钙 10-20ml 静注拮抗心肌毒性。
透析准备与配合AKI 合并高钾血症、肺水肿时,立即准备急诊血液透析;透析前评估血管通路(如临时中心静脉导管),透析中监测血压、心率,预防透析低血压。
多尿期护理:多尿期(尿量>4000ml/d)时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0.8-1.0g/kgd)),补充电解质(口服氯化钾),避免脱水和低钾血症。
2. 尿毒症脑病急救
毒素清除:立即行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清除体内毒素;遵医嘱输注支链氨基酸,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
安全护理:躁动患者予约束带保护(松紧以能伸入一指为宜),避免坠床;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
病情监测:每 4 小时监测血尿素氮、肌酐、电解质,观察意识状态变化,评估毒素清除效果。
(三)2025 年指南推荐新技术
1. 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用于重症 AKI 患者,24 小时持续缓慢清除毒素和多余液体,血流动力学更稳定,较传统血液透析降低多器官衰竭发生率 20%
2. 床旁超声评估肾血流:通过肾动脉阻力指数(RI)判断肾损伤程度(RI0.7 提示肾灌注不足),指导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
3. 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检测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 AKI 发生前 24-48 小时即可升高,实现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四)健康教育核心内容
1. AKI 预防关键: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非甾体抗炎药);有基础肾病者定期复查肾功能(每 3-6 个月一次),监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
2. 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规律透析(每周 3 次,每次 4 小时),透析期间控制体重增长(<体重的 5%);低盐饮食(盐<3g / 日),避免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坚果)。
3. 病情观察指导:出现 尿量突然减少(<400ml/d)、水肿、乏力、食欲减退时立即就医,排查 AKI;尿毒症患者出现 头痛、失眠、行为异常警惕脑病发作。

七、急救护理核心技术与健康教育实施要点(一)2025 年跨系统急救新技术共性应用
1.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用于休克、昏迷等外周血管穿刺困难患者,5 分钟内完成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95%,减少穿刺并发症。
2. 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仪:整合心电、血压、血氧、乳酸、体温等参数,实时预警(如乳酸>4mmol/L 自动报警),实现休克、呼吸衰竭等急症的早期识别。
3. 智能护理决策系统:输入患者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自动匹配急救流程(如脑出血 vs 脑梗死鉴别、DKA 补液方案),辅助护士快速制定护理计划。
(二)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1. 分层教育:对急症恢复期患者开展 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对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团体健康讲座(每月 1 次)。
2. 工具赋能:为患者提供健康手册(含急救流程图示、用药清单)、短视频教程(如哮喘雾化操作、胰岛素注射方法),提高教育可及性。
3. 随访强化:出院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如 卒中 FAST 原则复述、血糖监测准确性),及时补充指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