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查看: 17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策法规]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 年版)实施细则 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22:3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 年版)实施细则 之一一、细则说明总体要求
一、评审结果各等次总得分要求和第二部分得分要求由各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确定。
二、第二部分分数在整个评审分数的权重占比不低于60%。
三、评审结果判定为甲等的,第三部分得分不能低于90%;判定为乙等的,第三部分得分不能低于 80%;判定为丙等的,第三部分得分不能低于 70%。

第一部分:前置要求
(一)评审周期为四年,医院在评审周期内发生一项及以上情形的,延期一年评审。延期期间原等次取消,按照“未定等”管理。
(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医院提交的评审申请材料后,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开征询参评医院是否存在违反前置条件的情况,征询时间不少于 7 个工作日。
第二部分: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数据2
一、指标选择原则
(一)维度全面。数据应当包括质量、安全、能力、效率、运行等多个维度。

(二)专科均衡。对于综合医院,13 个重点专业质量控制指标和 51 个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标准,要尽可能纳入。
(三)基础优先。优先选择本省数据基础较好的指标。
(四)体量适宜。指标的数量原则上不低于本版标准的60%。
(五)重点突出。开展限制类技术、人体捐献器官获取和移植技术的医疗机构,必须纳入“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 相关质控指标;提供年度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相关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必须将年度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全部纳入。
(六)动态调整。根据本省情况动态调整,适当增加或减少相关指标,但同时要满足第四点要求。

二、数据采集原则
(一)指标数据采集为全评审周期。
(二)行业政策在评审周期内发布的,数据从政策发布的第二年完整取值,当年不计入统计。
(三)按日、月、季获取的数据,采用均值计算当年的年度数据。按年度获取的数据,直接采用。3
(四)需要将同一指标不同年份的多个数据合并作为评审采信数据时,按照以下规则:1.规模类和配比类,中位数和最后一年的数据必须达标。2.连续监测指标,数据趋势呈与管理目标方向一致的或呈波动型的,采用中位数或平均数;数据趋势呈与管理目标方向相反的,采用最差的数据。

三、评分规则
(一)规模类和配比类指标。执行“全或无”规则,比如“护床比”,达到标准予以“给分”(或“满分”),否则计“零分”。
(二)连续监测指标,按照“区间赋分兼顾持续改进”原则给分。

四、数据核查原则
(一)现场检查时,应当对本部分数据进行复核,复核数据比例不少于医疗机构上报数据的 20%。
(二)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现场评审专家组的要求,按照数据核查准备指引提供相关资料备查。
(三)医院提供值与核查真实值差距在 10%以上(含正负)、无法提供原始数据或被评审专家组认定为虚假数据的均视为错误数据。
(四)所有错误数据,应当按核查后的数据结果再次计算。并根据错误数据占现场核查数据总数百分比,按下表进4行惩罚性扣分(扣除第二部分最后评审分数的一定比例)。错误数据比例 惩罚性扣分比例1%(含)-2% 5%2%(含)-5% 10%5%(含)-10% 20%10%(含)以上 不予通过

五、数据核查准备指引
(一)医院应当准备所有纳入本轮评审标准的“第二部分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和“第三部分现场评审” 标准中涉及的数据目录清单。
(二)该清单应当包含每个数据定义、数据源、采集方式、采集时间范畴,采集结果等要素,数据应当有负责部门,有条件的应当设置汇总部门。(三)对于计算所得的数据,应当有可追溯的原始数据。

第三部分:现场评审评审员可采用下列方法对细则内容逐款进行符合程度判断:
【文件查阅】:查看医院和科室发布的文件类资料,如职责、制度、规范、流程、计划、报告、总结等资料。
【记录查看】:查看医院和科室的工作记录,不包括患者个人相关的资料,如会议记录、签到、培训记录,考试记录、各种讨论记录等资料。5
【员工访谈】:指现场对员工进行访谈,提问和讨论,包括开会集体访谈等。
【现场检查】:评审现场通过目视检查医院和科室的设备设施、环境、标识标牌,员工行为和协作,对照评审标准和医院要求评判符合程度。
【员工操作】:评审现场要求员工完成特定操作的内容。
【患者访谈】:评审员对患者或家属开展访谈。
【病历检查】:评审现场对运行病历进行检查。
【病案检查】:评审员提前或现场对特定归档病案进行检查。
【数据核查】:同第二部分“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安全监测数据”第四点“数据核查原则”。6

二、实施细则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 年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现场检查实施细则
第一章 医院功能与任务
一、依据医院的功能任务,确定医院的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医院的功能与任务,符合本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概述】医院的功能是指医院所具有的对社会提供特定价值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医院的任务是用这些能力完成政府、社会需要的或指定的事项、工作。医院应当根据本区域的卫生发展规划,理清医院的功能和任务。
【细则】1.1.1.1 医院有明确的功能和任务。1.1.1.2 功能和任务符合本区域卫生发展规划。
【评审方法建议】7文件查阅、记录查看。
(二)制定医院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医院规模和发展目标与医院的功能任务一致。
【概述】医院应当立足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建立和完善医院的愿景和发展目标,制定医院中长期规划,并细化分解到年度计划;医院规模和发展目标与医院的功能任务一致。
【细则】1.1.2.1 医院制定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经职工代表大会或院长办公会通过。1.1.2.2 医院规模和发展目标与医院的功能任务一致。【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
(三)医院有承担服务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设施设备、技术梯队与处置能力。
【概述】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是三级医院的基本功能任务。医院应当针对本区域内常见的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来配置设施设备、技术梯队,并通过持续学习和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员工服务能力。
【细则】1.1.3.1 医院具备服务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8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梯队。
1.1.3.2 医院具备服务区域内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诊疗的处置能力,提供 24 小时急危重症诊疗服务。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现场检查。

二、坚持医院的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四)坚持医院的公益性,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概述】医院的公益性包括但不限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和增强社会效益。
【细则】1.2.4.1 制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制度与规范。1.2.4.2 参加并完成政府部门指定的社会公益性任务。1.2.4.3 医疗机构住院和门诊患者平均医疗费用年均增幅低于本区域 GDP 年均增幅。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承担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的发现、救治、报告、9预防等任务。定期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与处置演练。
【概述】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是医院的法定责任,也体现了医院的社会责任,医院应当建立全流程的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的防治体系,并对医务人员开展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定期开展演练和检查,确保员工掌握、落实。
【细则】1.2.5.1 制定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发现、救治、报告、预防等制度、流程和规范。1.2.5.2 定期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与处置演练。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

(六)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处方集》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
【概述】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及省级相关规定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并达到一定使用比例,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确保规范使用基本药物。
【细则】101.2.6.1 制定优先使用基本药物的相关规定。1.2.6.2 定期对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和反馈,规范医师处方行为。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数据核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
三、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
(七)加强医联体建设,实行分级诊疗,建立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与相关服务流程,提升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
【概述】建设和发展医联体,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合理配置资源,使基层群众享受优质便利医疗服务,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同时鼓励和落实医疗技术力量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细则】1.3.7.1 根据医联体建设相关要求,参与医联体建设并制定相关规划。1.3.7.2 实行分级诊疗,建立并实施双向转诊制度与相关服务流程。1.3.7.3 提升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评审方法建议】11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
(八)将对口支援下级医院和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慢性病管理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由专人负责。
【概述】对口支援工作是医院公益性的体现,医院应当将其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和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显著提升受援医院对常见病、多发病、部分危急重症的诊疗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基础环节。
【细则】1.3.8.1 将对口支援下级医院和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慢性病管理工作纳入院长目标责任制与医院年度工作计划内容。1.3.8.2 有专人负责对口支援下级医院和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慢性病管理工作。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
(九)承担援疆援藏、健康扶贫、为下级医院培养卫生技术人员等政府指令性任务,制订相关的制度、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概述】12援疆援藏、健康扶贫、为下级医院培养卫生技术人员等政府指令性任务是体现医院公益性的途径和要求,医院应当制定相关的制度、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细则】1.3.9.1 承担援疆援藏、健康扶贫等政府指令性任务,制订相关的制度、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1.3.9.2 承担为下级医院培养卫生技术人员等政府指令性任务,制订相关的制度、方案,并有具体措施予以保障。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

四、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事故灾害的紧急医疗救援与紧急救治
(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按照“平战结合、防治结合”的要求加强建设,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事故灾害的紧急医疗救援与紧急救治工作。
【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事故灾害的紧急医疗救援与紧急救治是医院必须具备的能力和责任,医院应当根据各级政府的应急预案制定本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事故灾害应对方案,积极参与政府相关指令性工作,对救治救援不得推诿。
13【细则】1.4.10.1 遵循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事故灾害的紧急医疗救援与紧急救治。1.4.10.2 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事故灾害的医院紧急医疗救援与紧急救治应急预案。1.4.10.3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

第二章 临床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
一、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十一)有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主体责任,实行医疗质量管理院、科两级责任制。
【概述】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建设覆盖全院、全程和全员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组织架构、制度规范、部门分工、运行机制等。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并落实,定期开展检(督)查、数据采集与分析反馈,通过风险管理和绩效奖惩等措施推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并明确医疗质量管理的院级、科级责任范畴。
【细则】2.1.11.1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有明确的体系架构、内容。142.1.11.2 有明确的体系运行机制,有记录证明体系运行常态化。2.1.11.3 院科两级责任制体现在各自的职责中,负责人知晓本人职责。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
(十二)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和职责符合《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要求。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承接、配合各级质控组织开展工作,并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概述】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是本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负责组织,其人员组成、职责应当符合《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要求,并组织开展本机构质控工作,工作内容有记录且可追溯。同时,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承接、配合各级质控组织开展工作,并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细则】2.1.12.1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和职责符合《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要求。2.1.12.2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有工作制度、工作计划、工作记录。2.1.12.3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承接、配合各级质控组织开展工作,并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15【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
(十三)各业务科室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人员组成和职责符合《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要求。
【概述】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是业务科室自我管理的重要体现形式,科室员工应当明确科室层面自我管理的意义,鼓励员工层面的自我管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应当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全部内容,提倡自我检查和自我改进。
【细则】2.1.13.1 各业务科室常设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人员、职责符合《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要求。2.1.13.2 制定工作计划,有工作记录,可追溯。【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
(十四)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概述】医疗质量管理具有专业和管理双重属性,其中专业人员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主体。因此从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需要接受专门的管理技能培训,包括管理学知识培训、管理工16具应用培训,数据管理和必要的统计分析培训等。医院应当建立相关培训考核制度,通过进修、专班培训和在工作中自学、上级带教等措施提升专业人员质量管理能力,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细则】2.1.14.1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培训范围包括所有参与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人员,有相关培训记录。2.1.14.2 有相关制度措施调动专业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
(十五)遵循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
【概述】遵循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是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基础。医疗机构应当监督、指导员工在诊疗工作中依照相关规范开展医疗服务;在机构层面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培训和督查工作,并指导临床科室开展自查。
【细则】172.1.15.1 遵循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等有关要求开展诊疗工作。2.1.15.2 对落实上述诊疗指南、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临床路径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自查和督查。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病历检查、病案检查。
(十六)开展诊疗活动应当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履行告知义务,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和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并对患者的隐私保密。完善保护患者隐私的设施和管理措施。
【概述】为保障患者生命权、健康权、选择权、知情权、隐私权等权利,医院和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服务应当履行告知义务,按照相关规定取得患者或/和家属同意认可,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还应当获得患者或/和家属明确同意的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书面同意、录音录像和律师公证等)。告知是让患者或/和家属理解医疗服务的局限性,了解各种诊疗方式的成本、获益和风险,方便患方自主选择。同时,保护患者隐私应当成为医院员工在各种医疗活动中必需遵守的共性要求。
【细则】2.1.16.1 诊疗活动中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原则,履行告知18义务,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2.1.16.2 尊重患者隐私权,并对患者的隐私保密,有保护患者隐私的设施和管理措施。2.1.16.3 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患者访谈、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十七)建立医院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
【概述】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涉及医院全院、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医院应当将所有人员、设施设备、环境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的范围,并制订相关制度。
【细则】2.1.17.1 医院建立有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
(十八)熟练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价,完善本院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指标体系,掌握本院医疗质量基础数据。
【概述】19运用管理工具是提升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效益和效率的有效方法。质控指标是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具,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适合本机构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明确相关指标定义和数据采集、汇总、分析、反馈和应用方式,质量管理部门应当掌握本机构医疗质量基础数据。
【细则】2.1.18.1 熟练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自我评价。2.1.18.2 完善本院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指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发布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和“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相关指标。2.1.18.3 相关人员应当掌握其岗位职责范围内的医疗质量基础数据。【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
(十九)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重视专科协同和中西医共同发展,制订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行“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概述】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是医疗质量的核心,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成为系统性解决患者疾病,提高诊疗效果的有效途径。20因此,医疗机构应当持续加强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各临床专科协同发展,积极开展多学科诊疗活动,以提升复杂、疑难疾病的诊疗能力和诊疗效果。
【细则】2.1.19.1 制订切合学科发展趋势、满足社会需求和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2.1.19.2 重视专科协同和中西医共同发展,推行“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病历检查、病案检查。
(二十)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建立本院单病种管理的指标和质量参考标准体系,促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
【概述】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国际上通用的医疗质量管理方式,通过收集、分析病种诊疗全过程的核心信息,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有助于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同质化程度。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层面的单病种管理指标信息,建立本院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指标,促进医疗质量的精细化管理。【细则】2.1.20.1 将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体系。212.1.20.2 建立本院单病种管理的指标和质量参考标准体系,并开展应用。2.1.20.3 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全面、准确上报国家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平台数据。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病案检查。

(二十一)制订满意度监测指标并不断完善,定期开展患者和员工满意度监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员工执业感受。
【概述】满意度管理是医院提升社会效益,改进工作的途径之一。医院定期开展患者和员工满意度监测,可以发现医院实际情况与患者和员工的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有助于医院针对性的实施改进。
【细则】2.1.21.1 医院指定部门负责患者和员工满意度监测管理,有相关的制度、流程及适宜的评价内容。2.1.21.2 对满意度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协商、整改和反馈。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患者访谈。22(二十二)建立本院各科室医疗质量内部现场检查和公示制度。
【概述】内部现场检查是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开质量信息是督促员工自我改进的重要方法,两者结合使用有助于调动相关科室和人员实现自我改进的积极性。
【细则】2.1.22.1 建立本院各科室医疗质量内部现场检查制度并落实。2.1.22.2 建立本院医疗质量内部公示制度,对各科室医疗质量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予以内部公示。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二十三)强化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满足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需要。
【概述】医疗质量管理相关数据信息是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基础,随着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快速准确的获取相关数据是适应现代医院管理要求的必要条件。
23【细则】2.1.23.1 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符合《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的要求,功能具备《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的要求,技术符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技术指引(2017 版)》的要求。2.1.23.2 医院信息平台能够提供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所需的数据信息,数据符合《全国医院数据上报管理方案》《全国医院上报数据统计分析指标集》要求。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病历检查。

(二十四)对医疗质量管理要求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对医疗质量信息数据开展内部验证并及时分析和反馈,对医疗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和干预,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评估干预效果,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概述】医疗质量管理是一个连续的、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定期进行评估,以便明确当前工作情况,及时调整下一步工作方向和重点,对医疗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和干预,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医疗质量信息数据开展内部验证,是保障质量信息数据真实、可信、有效、24可用的重要方法,是为医院决策层提供科学支持的基础。
【细则】2.1.24.1 对医疗质量管理要求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2.1.24.2 对医疗质量信息数据开展内部验证,并及时分析和反馈。2.1.24.3 对医疗质量问题和医疗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和干预,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评估干预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评审方法建议】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

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二十五)医院应当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要求,制定发布本院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并组织全员培训。
【概述】《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是医院开展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医院应当根据《要点》和本机构实际制定、完善本机构核心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细化工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和考核,使核心制度真正融入诊疗活动和全院工作流程中。
【细则】252.2.25.1 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要求,制定发布本院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2.2.25.2 开展针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的全员培训。2.2.25.3 有针对新员工的专项培训,确保新员工尽快知晓其职责范围相关的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

(二十六)建立首诊负责制度。明确在诊疗过程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保障患者诊疗服务连续性和医疗行为可追溯。
【概述】首诊负责制是指患者的首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在一次就诊过程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全面负责该患者诊疗的制度。为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在患者就诊时,医院应当明确患者所有诊疗过程的负责人,落实到个人,并延伸到科室。体现为明确、连续的全流程诊疗管理,医院内所有医疗行为都应当有相应的记录和明确的责任人以便追溯。
【细则】2.2.26.1 明确在诊疗过程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确保患者的所有诊疗过程都有人负责。2.2.26.2 各项诊疗过程、项目有转接机制,保障患者诊疗服务连续性。2.2.26.3 医疗行为有记录,可追溯。
26【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二十七)建立三级查房制度。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严格明确查房周期。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概述】三级查房制度是指医院实施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开展查房的制度。科主任可以根据科室/病区床位、工作量、医师的专业资质和能力等要素组建若干个医疗团队(或称主诊医师制、医疗组长制、主任医师制等),指定医疗团队的负责人(含主诊医师、医疗组长和带组的主任医师等),中间级别和最低级别的医师可参照职称、个人技术能力等因素选拔和认定,报医疗管理部门审核和相关委员会批准并定期调整。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要点》要求明确各级医师的查房周期、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
【细则】2.2.27.1 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三个不同级别的医师包括但不限于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2.2.27.2 严格明确查房周期。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 2 次,非工作日每天至少查房 1 次,三级医师中最高级别的医师每27周至少查房 2 次,中间级别的医师每周至少查房 3 次。术者必须亲自在术前和术后 24 小时内查房。2.2.27.3 明确各级医师的医疗决策和实施权限,有员工相关权限的授权目录,有落实、有定期调整。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患者访谈、病历检查、病案检查。
(二十八)建立会诊制度。明确各类会诊的具体流程和时间要求,统一会诊单格式及填写规范。会诊请求人员应当陪同完成会诊,并按规定进行记录。【概述】会诊是指出于诊疗需要,由本科室以外或本机构以外的医务人员协助提出诊疗意见或提供诊疗服务的活动。为保障会诊意见和会诊服务得到充分理解,会诊请求人员应当陪同完成会诊。当患者罹患疾病超出了本科室诊疗范围和处置能力,且经评估可能随时危及生命,需要院内其他科室医师立刻协助诊疗、参与抢救,此种情形可以发出急会诊申请,并要求受邀科室 10 分钟内到位。
【细则】2.2.28.1 明确各类会诊的具体流程和时间要求,急会诊必须在 10 分钟之内到位,普通会诊应当在会诊发出后 24 小时内完成。282.2.28.2 会诊请求人员应当陪同完成会诊。2.2.28.3 医院统一会诊单格式及填写规范,员工知晓。2.2.28.4 会诊情况和处置按规定进行记录,有定期的自查与督查。【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

(二十九)建立分级护理制度。按照国家分级护理管理相关指导原则和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规范各级别护理的内容。合理动态调整护理级别,护理级别应当明确标识。
【概述】分级护理制度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理能力对患者进行分级别护理的制度。目的是保障患者得到适宜照护。医院应当按照分级护理管理相关指导原则和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规范各级别护理的工作内容。合理动态调整护理级别,并明确标识。
【细则】2.2.29.1 按照国家分级护理管理相关指导原则,制定医院分级护理制度,有针对各级别护理的工作规范。2.2.29.2 根据患者病情与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的情况,合理动态调整患者护理级别。2.2.29.3 护理级别应当实时在病历、患者一览表及床头29卡有明确标识。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病历检查。

(三十)建立值班与交接班制度。有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明确值班岗位职责、人员资质和人数并保证常态运行。实行医院总值班制度,总值班人员需接受培训并考核合格。医院及科室值班表应当全院公开,值班表应当涵盖与患者诊疗相关的所有岗位和时间。值班人员资质和值班记录应当符合规定。非本机构执业医务人员不得单独值班。值班期间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及时记入病历。
【概述】值班与交接班是为了保障医院医疗活动的连续性,明确值班岗位职责、值班人员资质,并根据职责内容,工作强度和需要安排人员,常态运行,值班活动有记录可追溯。医院总值班人员应当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以满足总值班岗位要求。值班岗位和值班时间应当统一院内公开,便于查阅。非本机构执业医务人员不得单独值班。值班期间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及时记入病历。
【细则】2.2.30.1 有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包括临床、医技、护理部门以及提供诊疗支持的后勤部门,明确值班岗位职责并纳入职责汇编,员工知晓。302.2.30.2 值班人数应当满足岗位职责需要,并保证常态运行。2.2.30.3 实行医院总值班制度,总值班人员需接受培训并考核合格。2.2.30.4 医院及科室值班表应当定期提前全院公开,值班表应当涵盖与患者诊疗相关的所有岗位和时间。2.2.30.5 值班人员资质和值班记录应当符合规定,非本机构执业医务人员不得单独值班。2.2.30.6 值班期间所有的诊疗活动必须及时记入病历,有定期的自查与督查。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三十一)交接班内容应当专册记录,并由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共同签字确认。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和急危重患者必须床旁交班。
【概述】值班与交接班记录本是科室必备记录本之一,需要交班的内容应当规范记录,当日四级手术和急危重患者必须增加床旁交班,并在值班记录上注明。
【细则】2.2.31.1 交接班内容应当专册记录,并由交班人员和接31班人员共同签字确认。2.2.31.2 四级手术的患者手术当日和急危重患者必须床旁交班,并在交接班记录中予以体现。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
(三十二)建立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医院和科室应当确定疑难病例的范围,明确参与讨论人员范围、组成和流程要求。讨论内容专册记录,讨论结论记入病历。
【概述】疑难病例讨论是提高疑难病例诊疗效果,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明确本医院和本科室疑难病例的范围是规范疑难病例管理的第一步,为保障疑难病例讨论质量和效果,医院应当明确参与讨论人员范围、组成和流程要求,讨论内容专册记录,讨论结论记入病历。
【细则】2.2.32.1 医院和科室应当确定疑难病例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没有明确诊断或诊疗方案难以确定、疾病在应有明确疗效的周期内未能达到预期疗效、非计划再次住院和非计划再次手术、出现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器官功能严重损害的并发症等。2.2.32.2 明确参与疑难病例讨论的人员范围、组成和流程要求。讨论原则上应当由科主任主持,全科人员参加。讨32论成员中应当至少有 2 人具有主治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2.32.3 疑难病例讨论内容专册记录,主持人需审核并签字。2.2.32.4 疑难病例讨论结论记入病历,定期自查与督查。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
(三十三)建立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医院和科室应当确定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医院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机制和绿色通道机制。抢救完成后 6 小时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
【概述】急危重患者是医疗活动中应当重点关注的人群,应当优先救治以争取最佳诊疗效果。为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医院和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机制和绿色通道机制。为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抢救完成后 6 小时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
【细则】2.2.33.1 医院和科室应当确定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33定并有恶化倾向等。2.2.33.2 建立抢救资源配置机制。抢救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抢救人员、抢救药品、抢救设备和病区抢救区域、抢救床位。

2.2.33.3 建立抢救资源紧急调配机制。紧急调配机制包括人员调配、抢救用药保障、医疗设备紧急调配、应急床位统一调配和多科室紧急抢救协作机制。2.2.33.4 医院建立急危重患者相关绿色通道,明确进入绿色通道情形及绿色通道的运行机制。2.2.33.5 抢救完成后 6 小时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有定期自查与督查。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病历检查、病案检查。
(三十四)建立术前讨论制度。医院应当明确不同术前讨论形式的参加人员范围和流程。科室应当明确本科室开展的各级手术术前讨论的范围并经医疗管理部门审定。术前讨论的结论记入病历。
【概述】术前讨论是防范手术风险的重要关口,所有手术必须完成术前讨论。根据手术难度、风险采取适宜形式的术前讨论是保障术前讨论效果、提高术前讨论效率的重要途径。科室34应当明确本科室开展的各级手术术前讨论的范围并经医疗管理部门审定。术前讨论的结论记入病历。
【细则】2.2.34.1 明确不同术前讨论形式的参加人员范围,包括手术组讨论、医师团队讨论、病区内讨论和全科讨论。2.2.34.2 明确术前讨论的流程,术前讨论完成后,方可开具手术医嘱,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2.2.34.3 科室明确本科室开展的各级手术术前讨论的范围并经医疗管理部门审定。2.2.34.4 术前讨论的结论记入病历,有定期自查与督查。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病历检查、病案检查。
(三十五)建立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医院应当监测全院死亡病例并及时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意见。死亡病例讨论范围、参加人员、时限和记录应当符合规定。
【概述】死亡是发生在患者身上的最差诊疗结果,医院应当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减少或延迟其发生。医院应当建立全面的死亡病例管理机制,监测全院死亡病例并及时进行汇总分析,规范开展死亡讨论以提出改进措施。为保障讨论效果,医院应当对死亡病例讨论范围、参加人员、时限和记录作出明确规定。
35【细则】2.2.35.1 医院监测全院死亡病例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意见。2.2.35.2 死亡讨论在全科范围内完成,由科主任主持死亡讨论。2.2.35.3 死亡讨论在患者死亡一周内完成,尸检病例在尸检报告出具后 1 周内必须再次讨论。2.2.35.4 死亡病例讨论结果记入病历,讨论内容专册记录。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
(三十六)建立查对制度。医院查对制度应当涵盖患者身份识别、临床诊疗行为、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方面。医疗器械、设施、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概述】查对能够有效减少医疗差错,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包括保障行为措施与预期作用对象一致,保障行为过程与预期行为过程一致,保障药品、设备设施等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与相关规定和标准一致等。
【细则】362.2.36.1 医院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的身份查对不少于两种独立的核对方式,床号不得用于查对。2.2.36.2 有临床诊疗行为的查对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开具和执行医嘱、给药、手术/操作、麻醉、输血、检验标本采集、检查、发放营养膳食、接送转运患者、检验检查结果/报告等环节。2.2.36.3 建立医疗器械、设备设施运行和医疗环境安全等查对制度。2.2.36.4 药品、标本等查对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
(三十七)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标准化流程,将产房分娩核查纳入核查内容。手术安全核查过程和内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手术安全核查表纳入病历。
【概述】手术是有创医疗行为,必须严格管理以尽量减少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手术安全核查和标准化手术流程是保障手术得以正确实施、防止额外医疗损害的基本方法。此外,分娩涉及孕妇和新生儿双方安全,应当予以更高关注。
【细则】372.2.37.1 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标准化流程,手术安全核查过程和内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2.2.37.2 建立产房分娩核查制度和标准化流程。2.2.37.3 手术安全核查表纳入病历。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病历检查、病案检查。(三十八)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和手术分级管理目录。建立手术分级授权管理机制和手术医师技术档案。医院应当对手术医师能力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手术权限进行动态调整。

【概述】手术分级管理包括医院根据手术难度和风险进行对本院开展的所有手术的分级管理及根据医师技术能力对手术医师进行手术授权管理两个方面。医院对手术进行分级管理一方面保障高难度、高风险手术得到更多关注,尽量避免手术相关不良事件;一方面便于调动医师积极性,保障医师开展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的手术,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细则】2.2.38.1 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制度和手术分级管理目录。2.2.38.2 制定本机构手术医师资质与授权管理制度及规38范文件,按照手术名称授权。2.2.38.3 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必须落实到本机构每一位医师,确保每一位医师的实际能力与其手术资质与授权情况相一致。2.2.38.4 建立手术医师技术档案,包括但不限于:医师开展手术的年限、手术数量、手术效果、手术质量与安全指标完成情况,科室对手术医师年度考核结果等。2.2.38.5 定期对手术医师的手术能力进行再评估,动态调整医师手术权限。
【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三十九)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建立本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目录并定期更新。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流程,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必须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开展临床应用。
【概述】新技术和新项目是指在本医疗机构范围内首次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旨在促进医学发展、科学进步,但不可避免给患者带来安全风险。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目录是常规开展的医疗活动,目录外项目均应当纳入新技术新项目的管理范围。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必须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39会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开展临床应用。
【细则】2.2.39.1 建立本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目录,涵盖所有常规开展的临床诊疗项目并定期更新。2.2.39.2 建立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新技术和新项目审批流程并落实。2.2.39.3 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必须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开展临床应用。【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
(四十)明确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范围、论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技术风险并制定相应预案。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动态评估制度,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全程追踪管理、质量控制和动态评估。
【概述】新技术新项目属于创新、探索性的工作,减少不安全的风险在于限定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实施,最大限度发现安全隐患和技术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案等。对新技术新项目开展全程追踪管理、质量控制和动态评估以明确新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安全情况,评估当前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及时对存40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细则】2.2.40.1 明确开展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范围,所有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人均有授权。2.2.40.2 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技术风险开展论证并制定相应预案。2.2.40.3 建立新技术和新项目临床应用动态评估制度,对新技术和新项目实施全程追踪管理、质量控制和动态评估。【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四十一)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制定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各项检查、检验结果危急值清单并定期调整。分别建立住院和门急诊患者危急值报告具体管理流程和记录规范,确保危急值信息传递各环节无缝对接和关键要素可追溯。临床危急值信息专册登记。【概述】危急值是提示患者处于生命危急状态的检验检查结果,医技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速度通知临床和患者,以采取及时的措施抢救生命和避免造成不良后果。住院和门急诊均应当建立适合各自患者的危急值报告流程,并通畅落实。危急值信息应当有专册登记并可追溯。41【细则】2.2.41.1 制定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各项检查、检验结果危急值清单,包括疾病危急值清单并定期调整。2.2.41.2 建立住院和门急诊患者危急值报告具体管理流程和记录规范。2.2.41.3 确保危急值信息传递各环节无缝对接,每个环节都必须详细记录处理情况及处理时间,时间应当精准到分钟。2.2.41.4 临床危急值信息专册登记,患者信息、检验检查结果、报告与接收人、时间等关键要素可追溯。【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员工操作、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四十二)建立病历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病历书写、分类编码、管理与应用相关规定,建立门急诊及住院病历规范书写、管理和质量控制制度。医院应当保障病历资料安全,病历内容记录与修改信息可追溯。【概述】病历是患者诊疗信息的集中体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和规范”的要求应当贯彻整个病历书写过程。医院应当建立医务人员培训、运行病历实时监管、归档病历及时检查的闭环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病历内容记录与修改信息可42追溯。【细则】2.2.42.1 建立门急诊及住院病历规范书写、管理和质量控制制度,建立病历质量检查、评估与反馈机制。2.2.42.2 病历书写应当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并明确病历书写的格式、内容和时限,内容记录与修改信息可追溯。2.2.42.3 建立病案管理体系,落实分类编码的相关规定。2.2.42.4 有保护病历、病案和信息安全的相关制度。【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四十三)实施电子病历的医院,应当建立电子病历的建立、记录、修改、使用、存储、传输、质控、安全等级保护等管理制度。【概述】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电子病历信息开展各种医疗活动监管成为趋势,对电子病历的建立、记录、修改、使用、存储、传输、质控、安全等级保护等有全方位的管理和流程落实。【细则】2.2.43.1 实施电子病历的医院,建立电子病历的建立、43记录、修改、使用等管理制度。2.2.43.2 实施电子病历的医院,建立电子病历的存储、传输等管理制度。2.2.43.3 实施电子病历的医院,建立电子病历的质控、安全等级保护等管理制度。【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四十四)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建立本院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确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医师会诊权限,并定期调整。【概述】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是医院管理的重点内容,也是国家高度重视和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医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抗菌药物的分级目录和抗菌药物使用全流程监管机制。【细则】2.2.44.1 建立本院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和药物评价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2.2.44.2 建立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2.2.44.3 确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抗菌药物分为非44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2.2.44.4 确定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医师会诊权限,有医师权限目录,并定期调整。【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四十五)建立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应当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有关规定,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工作组,制定本院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和具体流程。保障急救用血治疗需要。【概述】输血是医疗活动中难以替代的治疗手段。限于血液资源的稀缺性和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医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本院临床用血机制,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有效、及时性,并有规范的临床用血评价,持续改进临床用血效果。对急救用血医院应当极力保障。【细则】2.2.45.1 建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工作组,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有职责、工作计划、工作记录。2.2.45.2 制定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和具体流程。452.2.45.3 建立保障急救用血治疗的机制。【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四十六)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医院主要负责人是患者诊疗信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依法依规建立覆盖患者诊疗信息管理全流程的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为医疗和管理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问题。保障信息安全既是医院的管理内容,又涉及患者权利、医疗活动便捷、质量控制和监管、员工行为的可追溯等方面。医院应当建立覆盖患者诊疗信息管理全流程的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细则】2.2.46.1 明确医院主要负责人是患者诊疗信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2.2.46.2 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从组织结构、责任分工、安全管理范围、信息访问权限、应急处置方法等方面建立制度体系。2.2.46.3 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从信息产生、传输、存储、交换、调阅等各个环节,对用户身份识别、用户鉴权、网络入侵监测等方面进行安全管理。2.2.46.4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定期评估信息安全风险,46定期开展信息安全应急演练。【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四十七)确保实现本院患者诊疗信息管理全流程的安全性、真实性、连续性、完整性、稳定性、时效性、溯源性。对员工使用患者诊疗信息实行授权管理,明晰权责,为员工使用患者诊疗信息提供便利和安全保障。【概述】患者诊疗信息管理涉及患者权利保护、诊疗服务的可靠落实,医院信息系统具备符合信息系统管理要求的安全性、真实性、连续性、完整性、稳定性、时效性、溯源性。员工获取患者诊疗信息应当与其职责和实际工作相符,并被授权。员工知晓权利责任。【细则】2.2.47.1 确保实现本院患者诊疗信息管理全流程的安全性、真实性、连续性、完整性、稳定性、时效性、溯源性。2.2.47.2 对员工使用患者诊疗信息实行授权管理,明晰权责。2.2.47.3 为员工使用患者诊疗信息提供便利和安全保障。【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三、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47(四十八)医院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应当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概述】医疗技术能力是医疗机构提供安全、有效医疗服务的基础,包括但不限于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设备设施、医疗环境等。医院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应当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以避免为患者带来额外的风险和医疗资源浪费。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是国家通用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原则。【细则】2.3.48.1 医院开展医疗技术服务应当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包括但不限于对医务人员的技能要求,对相应的药品、设备设施功能要求,对开展该项医疗技术的环境要求。2.3.48.2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原则,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体现。2.3.48.3 医院开展医疗技术服务符合不伤害、有利、尊重和公平的伦理原则。【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四十九)医院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立医疗技术48临床应用管理专门组织。人员组成和功能任务符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概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专门组织负责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全面管理,并就人员组成提出了明确要求。【细则】2.3.49.1 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下常设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专门组织,由医务、质量管理、药学、护理、院感、设备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临床、管理、伦理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2.3.49.2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专门组织履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职责,有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可追溯。【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五十)医院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具有符合要求的诊疗科目、人员、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并遵守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概述】医院应当依法依规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配备合格有资质的人员、适宜的设备设施和环境要求,并有质量控制体49系监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安全情况。【细则】2.3.50.1 医院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与诊疗科目一致。2.3.50.2 开展相关医疗技术的人员具备相应资质、权限。2.3.50.3 开展相关医疗技术的设备、设施功能完好、符合要求。2.3.50.4 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体系,有重点医疗技术实施路径或操作规范,有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管理的指标,定期分析和反馈,持续改进。2.3.50.5 遵守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数据核查。(五十一)医院开展限制类技术,应当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履行自我评估和备案程序。【概述】国家对限制类技术实施备案管理,医院开展限制类技术应当承担主体责任,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在开展限制类技术前进行自我评估,及时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备案。【细则】2.3.51.1 医院开展限制类技术,应当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进行自我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对医院、50开展人员、技术管理、设备设施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要求。2.3.51.2 自我评估结果报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专门组织审核。2.3.51.3 开展首例临床应用后 15 个工作日内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完成备案。【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五十二)未经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医疗技术,特别是限制类医疗技术和存在重大伦理风险的医疗技术,不得应用于临床。【概述】伦理审查是保护患者权利的必要手段,医院所有医疗技术均应当通过伦理审查。【细则】2.3.52.1 未经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医疗技术,不得应用于临床。【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五十三)制定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目录并及时调整,对目录内的手术进行分级管理。【概述】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目录是医院开展医疗技术51临床应用管理的基础。医院应当梳理本院正在开展的各项医疗技术,编制成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目录,并根据技术的复杂程度、风险性等对目录内的手术进行分级管理。【细则】2.3.53.1 制定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目录并及时调整,目录应当包括本院开展临床应用的所有医疗技术。2.3.53.2 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目录内的手术进行分级管理,有手术分级目录,并根据手术开展情况定期调整。【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五十四)建立医师手术授权与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医师的专业能力、临床实践、手术质量安全和培训情况,授予或者取消相应的手术级别和具体手术项目权限。【概述】医师手术授权与动态管理制度是根据医师的专业能力、临床实践、手术质量安全和培训情况,结合手术难度、风险性等因素对所有医师进行个体化手术授权的制度,是医院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体现。【细则】2.3.54.1 建立医师手术授权制度,根据医师的专业能力、临床实践、手术质量安全和培训情况,授予或者取消相应的52手术级别和具体手术项目权限。2.3.54.2 建立动态管理制,明确取消和增加医师手术授权的情形,并有相应调整记录。2.3.54.3 建立医师手术质量监测机制,供定期调整授权时参考、决策。【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五十五)医院依法准予医务人员实施与其专业能力相适应的医疗技术,并为医务人员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档案,纳入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管理。【概述】医院应当正确评估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明确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实施范围,建立医务人员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档案,作为其专业技术档案的一部分。【细则】2.3.55.1 建立医务人员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档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准予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技术目录、医疗质量情况、医疗技术差错事故、医疗技术培训考核情况等。2.3.55.2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档案纳入个人专业技术档案管理。【评审方法建议】53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五十六)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论证制度。对已证明安全有效,但属本院首次应用的医疗技术,应当组织开展技术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论证并进行伦理审查。【概述】医疗技术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技术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论证制度。首次在本院实施的医疗技术应当通过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论证。【细则】2.3.56.1 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论证制度。2.3.56.2 对已证明安全有效,但属本院首次应用的医疗技术,应当组织开展技术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论证。2.3.56.3 本院首次应用的医疗技术通过伦理审查。【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五十七)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制度,对限制类技术的质量安全和技术保证能力进行重点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本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目录、医师相关技术临床应用权限和有关管理要求。【概述】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是保证医疗技术安全、有54效、经济和符合伦理的重要手段,对限制类技术开展重点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实施该项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能力评估、该项医疗技术的患者评估、环境评估、设备设施和辅助条件等评估。评估结果用于及时调整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目录、医师的相关权限等。【细则】2.3.57.1 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制度。2.3.57.2 对限制类技术的质量安全和技术保证能力进行重点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接受该项医疗技术的患者评估(适应症和禁忌症、临床床应用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不良反应、死亡、医疗事故)、环境评估和设备设施评估等。2.3.57.3 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评估原则,评估指标量化。2.3.57.4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本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目录、医师相关技术临床应用权限、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要求。【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员工操作、患者访谈、病历检查、病案检查。(五十八)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制度,以限制类技术为重点,制定本院医疗技术质量控制指标,加强信息收集、分析与反馈,持续改进技术临床应用质量。55【概述】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制度,以限制类技术为重点,制定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有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和持续改进的机制。【细则】2.3.58.1 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制度,覆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全过程。2.3.58.2 以限制类技术为重点,制定本院医疗技术质量控制指标,需符合国家和省级管理要求。2.3.58.3 根据医院开展的医疗技术,制定科室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控指标,关注本科室日常开展的医疗技术。2.3.58.4 加强信息收集、分析与反馈,持续改进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五十九)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制度。重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概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规范化培训是保障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的重要措施。医院应当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机制,重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56培养。【细则】2.3.59.1 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制度,有培训大纲、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对法律法规、规章规范以及专项技术的学习。2.3.59.2 重视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进行管理学理论及方法的培训,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能。【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六十)医院开展的限制类技术目录、手术分级管理目录和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情况应当纳入医院院务公开范围,接受社会监督。【概述】限制类技术目录、手术分级管理目录和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院院务公开范围,接受社会监督。【细则】2.3.60.1 限制类技术目录、手术分级管理目录纳入医院院务公开范围,接受社会监督。2.3.60.2 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院院务公开范围,接受社会监督。【评审方法建议】57文件查阅、记录查看、现场检查。(六十一)医院按照规定停止出现相关情形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并按规定履行报告程序。【概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项目的评估应当根据国家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落实,医院按照规定停止出现相关情形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并按规定履行报告程序。【细则】2.3.61.1 按照规定,出现以下情形时应当立即停用: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列入为“禁止类技术”的医疗技术;从事该项医疗技术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满足相关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要求,或者影响临床应用效果的;该项医疗技术在本院应用过程中出现重大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或伦理问题;或者发生与技术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现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效果不确切,或存在重大质量、安全、或伦理缺陷的。2.3.61.2 前款停用的医疗技术,属于限制类技术的,上报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动申请撤销备案,并向社会公示。【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58(六十二)医院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全国和省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逐例报送限制类技术开展情况数据信息。【概述】限制类技术是国家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重点内容,及时、准确、完整上报相关数据便于国家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评估,也作为医院规范开展相应工作的依据。【细则】2.3.62.1 有上报机制,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全国和省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逐例报送限制类技术开展情况数据信息。2.3.62.2 建立数据信息内部验证机制,确保数据真实,符合上报要求。2.3.62.3 对上报情况定期进行分析反馈,持续改进上报质量。【评审方法建议】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六十三)医院承担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应当达到国家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制定培训方案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履行备案程序。【概述】59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承担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医院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有科学的培训方案,完成备案。【细则】2.3.63.1 承担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医院,应当满足相应的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规定的培训条件。2.3.63.2 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相关技术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规范、操作技能、伦理道德教育、限制类技术质控指标、病历书写、患者随访等,并向社会公开。2.3.63.3 及时履行备案程序。【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现场检查。(六十四)医院承担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应当建立培训规章制度及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管理要求,加强学员管理,建立学员培训档案,按照培训方案和计划开展培训工作,保障培训质量。【概述】医院建立限制类技术规范化培训的机制,明确相关的职责制度并落实,学员管理到位,按照培训方案和计划开展培训,培训质量有监测、分析和持续改进,确保达到培训目标。60【细则】2.3.64.1 为限制类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工作制定规章制度及流程,明确相关职责和管理要求。2.3.64.2 按照培训方案和计划开展培训工作,按照国家或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的培训标准和要求,制定培训方案和计划,培训教材和大纲要满足培训要求,保障培训质量。2.3.64.3 考核包括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过程考核包括但不限于医德医风、出勤、理论学习、日常临床实践、培训指标完成情况和参加业务学习情况等;结业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2.3.64.4 加强学员管理,建立学员培训档案,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医师基本信息、培训的起止时间、参加相关技术诊疗工作或手术培训的例数、参与技术应用的质量安全情况、参与相关技术全过程管理的患者例数、考核结果等。【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现场检查、员工操作。四、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六十五)以减少诊疗活动对患者的伤害为目标,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有对本院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及管理缺陷进行统计分析、信息共享和持续改进机制。61【概述】不良事件管理是医疗安全的核心内容,医院应当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并通过对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分析,促进医疗质量提高。【细则】2.4.65.1 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明确相关部门职责。2.4.65.2 有不良事件分类目录,员工知晓。2.4.65.3 以减少诊疗活动对患者的伤害为目标,鼓励主动上报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建立激励机制。2.4.65.4 对本院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及管理缺陷进行统计分析、信息共享。2.4.65.5 建立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相关因素及管理缺陷的机制。【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六十六)落实《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完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控措施并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隐患。【概述】医疗风险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不可或缺的部分,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消除影响患者安全、员工安全、医院运营和发展62的隐患。【细则】2.4.66.1 落实《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加强医疗风险管理,有医疗风险管理方案并定期修订。2.4.66.2 识别、评估医院内部存在的医疗风险点,根据负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等指标对医疗风险进行分级。2.4.66.3 员工知晓本部门及本岗位医疗风险,并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医疗风险的知识培训、预警、控制、避让和风险分担等措施。2.4.66.4 定期检查医疗风险的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隐患。【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六十七)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和投诉管理制度。实行“首诉负责制”。投诉相关信息用于医疗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概述】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的组成部分,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投诉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建立首诉负责制,避免强化患者负面感受,改进医疗服务质量。【细则】632.4.67.1 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和投诉管理制度,有投诉处置流程。2.4.67.2 设置投诉管理部门,实施“首诉负责制”,并向社会公开。2.4.67.3 对投诉处置有明确时限规定,告知患者投诉处置结果。2.4.67.4 定期分析相关投诉信息,以共性的投诉问题开展警示教育,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安全。【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患者访谈。(六十八)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定期评估相关事件并及时反馈临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概述】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定期分析评估相关事件有助于避免同类事件发生。医疗机构有义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上报相关信息,为政府部门及时调整管理政策提供依据。【细则】2.4.68.1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药品损害事件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有报告流程并落实。2.4.68.2 定期评估相关事件并及时反馈临床。642.4.68.3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可追溯。【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六十九)有对深静脉血栓中高危患者评估、识别、预防、诊断和处置的制度和流程并开展全员培训。【概述】深静脉血栓影响患者安全,是导致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容易造成医患矛盾和纠纷。及时识别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并采取规范的预防措施是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细则】2.4.69.1 制定深静脉血栓中高危患者评估、识别、预防、诊断和处置的制度和流程,纳入相关疾病诊疗规范并落实。2.4.69.2 开展全员相关培训,员工知晓。【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病历检查、病案检查。(七十)关注院内安全,有针对心跳骤停、昏迷、跌倒等高风险意外事件的应急措施和救护机制,保障全院任何区域内均能及时提供紧急救治和生命支持服务。【概述】心跳骤停、昏迷和跌倒等高风险事件严重危及患者生命65安全,医院应当保障全院范围内紧急救治和生命支持服务。【细则】2.4.70.1 有针对心跳骤停、昏迷、跌倒等高风险意外事件的应急措施和救护机制。2.4.70.2 定期开展应对高风险意外事件的应急演练,确保员工掌握处置要求,对员工高风险意外事件的处置能力进行培训及考核。2.4.70.3 保障全院任何区域内均能及时提供紧急救治和生命支持服务。【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七十一)关注分娩安全,有控制分娩疼痛和减少分娩损伤的制度、技术规范和流程。【概述】分娩安全是人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分娩疼痛和减少分娩损伤对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相关措施。【细则】2.4.71.1 制定控制分娩疼痛和减少分娩损伤的制度并落实。2.4.71.2 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要求,制定分娩技术规范及流程,以控制分娩疼痛和减少分娩损伤。662.4.71.3 制定控制分娩疼痛与减少分娩损伤的质控指标,分析相关因素并持续改进。【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五、诊疗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七十二)门、急诊(含发热、肠道门诊,下同)布局符合相关规定,能满足临床管理工作。建立门、急诊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突发应急事件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概述】门、急诊是医院第一道窗口,应当统筹规划,严格落实法定要求,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并满足临床管理需求。同时,建立全覆盖的门急诊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针对门急诊容易出现的高风险意外事件,建立应急预案并落实。【细则】2.5.72.1 门、急诊布局科学、合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 的理念,并符合相关规定,能满足临床管理工作。2.5.72.2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2.5.72.3 建立门、急诊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并落实。2.5.72.4 制定门、急诊突发应急事件处置预案并组织实施。67【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患者访谈、现场检查。(七十三)加强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根据门、急诊就诊患者流量和突发事件调配医疗资源,做好资源调配。对门、急诊医务人员开展技术和技能专业培训。【概述】足够的门、急诊专业人员是保证门、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安全的基础,医院应当统筹调配资源,在保障门、急诊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门、急诊人员诊疗能力,特别是应对突发紧急情况的能力。【细则】2.5.73.1 根据门、急诊就诊患者流量配备适宜数量的门、急诊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满足门、急诊患者诊疗需求。2.5.73.2 对门、急诊医务人员开展技术和技能专业培训。2.5.73.3 有针对门、急诊就诊患者流量变化及突发事件的人员、设备等医疗资源的调配机制及应急预案。2.5.73.4 定期分析门、急诊流量和突发事件情况,及时调整门、急诊医疗资源配备。【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七十四)实行预检分诊制度,门、急诊规范设置预检分诊场所,完善预检分诊流程。68【概述】预检分诊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门、急诊医疗服务效率的重要途径。【细则】2.5.74.1 制定预检分诊制度,完善预检分诊流程。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实施分类救治。2.5.74.2 通过预检,有效分诊疑似传染病、发热等患者。2.5.74.3 规范设置预检分诊场所,通风良好,相对独立,标识导向醒目易懂。2.5.74.4 分诊台有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工作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配置快速鉴别病情的相关医疗设施设备。【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患者访谈。(七十五)把门、急诊工作质量纳入临床各科室质量管理范围,作为考核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概述】门、急诊工作的主体是临床各科室医务人员,门、急诊服务是住院服务的开始和延伸,把门、急诊工作质量纳入临床各科室质量管理范围符合疾病诊疗规律和管理要求,有助于提高门、急诊诊疗质量。【细则】692.5.75.1 把门、急诊工作质量纳入临床各科室质量管理范围。2.5.75.2 把门、急诊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科室和医务人员的重要内容。【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七十六)有急危重症患者“绿色通道”。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与住院或转诊的连贯性医疗服务流程,并定期进行评价和持续改进。【概述】急危重患者是医疗活动中应当重点关注的人群,应当优先救治以争取最佳诊疗效果。为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医院和科室应当明确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机制和绿色通道机制,并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持续改进。【细则】2.5.76.1 建立针对急危重患者的院内急诊、住院(含处置)和转诊的绿色通道机制,提供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与住院或转诊的连贯性医疗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涉及病种、流程、财务和标识等内容。2.5.76.2 员工知晓绿色通道的实施范围及流程。2.5.76.3 有为急危重症患者住院备床、备手术室的机制,70定期调整备床数量,满足急危重症患者住院及手术需求。2.5.76.4 定期对“绿色通道”和医疗服务流程的连贯性、时效性进行汇总、分析,反馈并持续改进。【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七十七)有创伤、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等急危重症病种和重点人群服务规范和流程。【概述】创伤、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等急危重症病种和重点人群是医疗服务的关注重点,医院应当建立服务规范和流程以保障相关急危重症病种和重点人员的救治效果。【细则】2.5.77.1 有创伤、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症病种的服务规范和流程。2.5.77.2 有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等重点人群服务规范和流程。【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七十八)优化门、急诊服务,实施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服务,逐步提高患者预约就诊比例。及时公开出诊信息。71开展多学科诊疗,方便患者就医。【概述】预约诊疗、公开出诊信息、开展多学科诊疗是提高门诊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质量的重要方式。【细则】2.5.78.1 实施多种形式的预约诊疗服务,逐步提高患者预约就诊比例。2.5.78.2 及时公开出诊信息。2.5.78.3 开展多学科诊疗,有多学科诊疗的规范流程,提高患者就医质量。2.5.78.4 优化门、急诊服务,有明确的服务流程、质量指标,定期分析,持续改进。【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患者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七十九)优化就诊环境。就诊环境清洁、舒适、安全。为患者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急诊与门诊候诊区、医技部门等均有清晰、规范、醒目、易懂的标识。【概述】就诊环境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医院就诊环境应当“以患者为中心”,既能满足功能性需求,又能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细则】722.5.79.1 优化就诊环境,就诊环境清洁、舒适、安全,定期检查,及时维护。2.5.79.2 有就诊环境质量的量化标准,统一落实,提升环境舒适性。2.5.79.3 为患者提供就诊接待、引导、咨询服务。2.5.79.4 急诊与门诊候诊区、医技部门等均有清晰、规范、醒目、易懂的标识。【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八十)完善患者入院、出院、转科、转院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为急诊患者入院制定合理、便捷的相关制度与流程。加强转科、转院患者的交接管理。【概述】患者在医院流动是为了更好地接受医疗服务,医院应当明确患者在院全环节医疗流程和规范,保障医疗服务和质量。【细则】2.5.80.1 有患者入院、出院、转科、转院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及流程。2.5.80.2 患者转运前,有医护人员根据病情、转运时间、方式等因素,完成转运风险评估,对在转运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对生命体征不稳定或可能出现不稳定的患者,有医护人员陪同转运,有生命体征监护或维持的设备帮助患73者转运。2.5.80.3 有定期的流程检查评估,确保流程通畅和连贯,保障患者安全。2.5.80.4 为急诊患者入院制订合理、便捷的制度与流程。2.5.80.5 加强转科、转院患者的交接管理,有交接流程和交接清单,过程有记录,可追溯。【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员工操作。(八十一)加强出院患者健康教育,为出院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意见,建立出院患者随访制度并组织实施。【概述】出院患者管理是医疗服务的延伸,对促进患者康复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应当通过加强健康教育、规范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建立随访制度等措施落实、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细则】2.5.81.1 加强出院患者健康教育,普及相关健康知识。2.5.81.2 为出院患者提供规范的出院医嘱和康复指导意见,在出院记录中体现。2.5.81.3 建立出院患者随访制度并组织实施,有患者随访记录,便于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流程和医疗措施的持续改进。74【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八十二)建立各专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按照制度、程序、规范和流程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评估并制定诊疗计划。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必要的多学科评估和综合诊疗。【概述】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是保证医疗同质化的手段,医院应当建立各专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对诊疗人员的要求,同时,对特殊人群必要时实施多学科评估和综合诊疗,以保证特殊人员的医疗质量。【细则】2.5.82.1 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指南,建立临床各科室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员工知晓并落实。2.5.82.2 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包含必要的患者评估内容。2.5.82.3 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指南的变化,及时更新各科室的诊疗规范和技术操作流程。2.5.82.4 由具有法定资质的医务人员按照制度、程序、规范和流程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评估并制定诊疗计划。752.5.82.5 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必要的多学科评估和综合诊疗。【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八十三)对住院患者实施营养评估,为患者提供营养膳食指导,提供营养配餐和治疗饮食,满足患者治疗需要。对特殊、疑难、危重及大手术患者提供营养会诊,按需提供营养支持方案,并记入病历。【概述】营养治疗是诊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诊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医院应当对住院患者实施营养评估,并提供适宜的营养治疗。【细则】2.5.83.1 开展住院患者营养筛查、评价、诊断和治疗。逐步开展住院患者营养筛查工作,了解患者营养状况。建立以营养筛查—评价—诊断—治疗为基础的规范化临床营养治疗路径,依据营养阶梯治疗原则对营养不良的住院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并定期对其效果开展评价。2.5.83.2 为患者提供营养膳食指导,提供营养配餐和治疗饮食,满足患者治疗需要。2.5.83.3 营养科积极参与多学科诊疗,组建营养支持团76队;接受特殊、疑难、危重、大手术及多学科诊疗患者的营养会诊;按需提供营养支持方案,按规定记入病历。【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八十四)实施手术患者评估制度,合理制订诊疗和手术方案。建立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安全。【概述】手术是有创医疗行为,必须严格管理以尽量减少给患者带来的创伤。手术患者评估是保障手术得以安全实施、防止额外医疗损害的基本方法。医疗机构应当对风险高、难度大或涉及伦理风险等的重大手术实施报告审批管理,对无法按照常规手术管理的急诊手术建立单独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得以及时、安全的实施。【细则】2.5.84.1 建立手术患者评估制度,在患者评估的基础上,完成手术患者的术前讨论,合理制定手术方案。2.5.84.2 患者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疾病、重要脏器功能和患者心理、经济、社会因素等。2.5.84.3 建立并严格落实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和流程,明确重大手术的范围,员工知晓。772.5.84.4 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落实急诊手术优先和手术资源应急保障机制,有量化的急诊手术质控指标,保障急诊手术安全。【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八十五)手术的全过程情况,术后注意事项,手术后治疗、观察与护理情况及时、准确地记入病历;手术的离体组织必须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术后诊断。【概述】术后管理对保障手术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关系手术是否成功,相关记录是医院开展手术质量管理的基础。病理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依据,手术的离体组织必须做病理学检查。【细则】2.5.85.1 手术的全过程情况准确地记入病历,手术记录由手术主刀医师完成。明确规定何种特殊情况下可由一助完成手术记录,由一助完成手术记录的,手术主刀医生有审核签名。2.5.85.2 术后首次病程记录中注明术后治疗计划、注意事项,并落实。2.5.85.3 术后及时、规范记录手术后治疗、观察病情变78化、手术效果、护理过程等情况。2.5.85.4 对病理报告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及术后诊断不一致时,有追踪与讨论的规定与程序,其结果有记录。【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八十六)完善日间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评估工作机制。制定并向社会公开本院日间手术病种和技术目录,明确手术适应证范围、麻醉方式、主要风险。加强日间手术病历管理,重视日间手术患者宣教和随访。【概述】日间手术有助于提高医院运营效率、改善患者体验,但治疗的模式改变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新的风险。医院应当加强日间手术管理,尽可能消除相关风险,保证手术质量与安全。【细则】2.5.86.1 完善日间手术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评估工作机制,指定部门负责日间手术管理。2.5.86.2 制定并向社会公开本院日间手术病种和技术目录。2.5.86.3 制定日间手术操作规范,明确日间手术的适应证范围、麻醉方式。2.5.86.4 加强日间手术病历管理,重视日间手术患者宣79教和随访,有随访记录,可追溯。2.5.86.5 制订相应的日间手术质控指标,定期评估日间手术病种和技术的风险。【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八十七)手术麻醉人员配置合理。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有麻醉后复苏室,规范全程监测并记录麻醉后患者恢复状态,防范麻醉并发症的措施到位。制定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和流程并严格执行。【概述】麻醉科是体现医疗机构综合能力的重要临床专科,医院应当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合理配置人员。麻醉前评估和麻醉复苏管理是保障麻醉安全、降低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同时,制定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和流程并严格执行,改善手术患者感受。【细则】2.5.87.1 手术麻醉人员配置合理,符合相关规定。2.5.87.2 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所有患者在麻醉前完成病情评估、脏器功能评估和其他必要的评估。2.5.87.3 预期术中(麻醉中)可能需要医患沟通的,术前应当告知患方,明确术中的授权委托人。802.5.87.4 有麻醉后复苏室,人员、设备设施配置满足临床需求,规范全程监测并记录麻醉后患者恢复状态。2.5.87.5 建立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开展麻醉并发症监测、分析与反馈,并持续改进。2.5.87.6 制定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和流程并严格执行。【评审方法建议】文件查阅、记录查看、员工访谈、数据核查、现场检查、病历检查、病案检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