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水液代谢失常)中医护理 护理之声 李冰整理 一、水肿核心辨证分型 分型 | 类别 | 病位 | 核心病机 | 典型症状 | 舌脉特征 | | | | | 眼睑先肿,迅速蔓延全身,伴恶寒发热、咽喉肿痛,或见咳喘,小便不利(尿量<500ml/d) | | | | | | 水肿从颜面蔓延至全身,皮肤疮疡(如痈肿、湿疹),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 | | | | | 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身体困重,胸闷脘痞,纳差,小便短少,大便溏薄 | | | | | | 全身水肿(皮色光亮),胸腹痞满,口苦口黏,小便短赤(尿色深黄),大便干结或不爽 | | | | | | 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久不起),脘腹胀满,纳少便溏,神疲乏力,畏寒肢冷(仅手足凉) | | | | | | 全身水肿(腰以下尤重),畏寒肢冷(全身冷),腰膝酸软冷痛,小便不利或夜尿多,阳痿 / 月经不调 | | 二、水肿共性 + 分型护理问题(按 “首优→中优→次优” 排序)(一)共性护理问题(各分型均需关注)1. 首优问题:体液过多 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有关 ◦ 依据:各分型均有 “全身或局部水肿”,阳水多为水湿壅滞,阴水多为阳气虚衰致水停,核心均为水液潴留。 1. 首优问题: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风险 与水肿部位皮肤张力高、血液循环差有关 ◦ 依据:水肿部位皮肤薄嫩、弹性差,长期受压易致皮肤破损(如踝部、骶尾部),湿毒浸淫型更因皮肤疮疡增加破损风险。 1. 中优问题:活动无耐力 与水肿致肢体沉重、阳气虚衰(阴水)或湿热困重(阳水)有关 ◦ 依据:阳水患者 “身体困重”、阴水患者 “神疲乏力”,均影响日常活动(如行走、站立)。 1. 次优问题:焦虑 与水肿反复、病程长(阴水)、影响外观及活动有关 ◦ 依据:患者常因 “水肿不消”“担心肾功能”(如肾阳衰微型)产生烦躁、悲观情绪,阳水急性发作期焦虑更明显。 1. 次优问题:知识缺乏 与对水肿辨证饮食、诱因规避、中药护理不了解有关 ◦ 依据:多数患者仅知 “少喝水”,不知按分型调整(如阳水需疏风利水,阴水需温阳利水,忌盲目限水)。 (二)分型特异性护理问题 分型 | 特异性护理问题 | 依据 | | | 患者多伴咳嗽、气喘,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如不能平卧),影响肺通气功能 | | | 皮肤痈肿、湿疹易破溃,湿热邪毒可能入血,诱发全身感染(如发热、寒战) | | | 患者脘腹胀满、纳差,长期易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加重水肿(低蛋白水肿) | | | 全身畏寒肢冷,环境温度稍低即感寒冷,易并发感冒(加重水肿) | | | 固定性腰痛、腹痛,疼痛呈刺痛或隐痛,夜间加重(瘀血 “入夜痛甚” 特点) | 三、分型对应中医护理措施(一)阳水各分型护理措施1. 风水相搏证(疏风利水)• 饮食护理: ◦ 宜食 “疏风清热、利水消肿” 食物:如浮萍粥(浮萍 10g 煎水加粳米)、冬瓜皮茶(冬瓜皮 30g 泡水)、绿豆汤(清热利尿); ◦ 忌食辛辣温燥:如辣椒、生姜、羊肉(防助风邪),限制盐摄入(每日<3g,防水钠潴留),饮水量按需(无明显咳喘者每日 1000-1500ml,避免脱水)。 • 穴位护理: ◦ 按摩:取肺俞穴(宣肺利水)、列缺穴(疏风解表)、合谷穴(清热疏风),拇指按揉每穴 3-5 分钟,每日 2 次; ◦ 刮痧:颈背部(肺俞至风门)、上肢外侧(列缺至合谷),用牛角刮板蘸刮痧油轻刮,出淡红痧即可(忌重刮,防皮肤破损)。 • 中药护理: ◦ 服用 “越婢加术汤加减”(麻黄、石膏、白术),药液宜温服(助疏风散寒),饭后 1 小时服用,服药后盖被微汗(助风邪外散,不可大汗); ◦ 咳喘明显时,用紫苏叶、杏仁煎液雾化吸入,每次 15 分钟,每日 2 次,缓解气道痉挛。 2. 湿毒浸淫证(解毒利湿)• 饮食护理: ◦ 宜食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食物:如蒲公英粥(蒲公英 15g 煎水加粳米)、马齿苋汤(马齿苋 30g 煮汤)、赤小豆汤(赤小豆 20g 煮水); ◦ 忌食腥发、辛辣:如海鲜、羊肉(助疮毒)、辣椒(助湿热),皮肤疮疡未愈时忌发物(如韭菜、香菜)。 • 皮肤护理: ◦ 疮疡护理:用金银花、连翘煎液温洗疮面(每日 2 次),洗后涂黄连膏(清热解毒),避免挤压疮疡(防感染扩散); ◦ 水肿部位:穿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每日用温水擦浴(水温 38-40℃),擦后涂润肤露(防皮肤干燥开裂)。 • 穴位护理: ◦ 按摩曲池穴(清热)、血海穴(凉血解毒)、阴陵泉穴(利湿),每穴按揉 5 分钟,每日 2 次; ◦ 贴敷:将青黛粉用蜂蜜调糊,贴敷于疮疡周围(非破损处),每次 4 小时,每日 1 次(助解毒消肿)。 3. 湿热壅盛证(清热利湿)• 饮食护理: ◦ 宜食 “清热利湿、通利二便” 食物:如苦瓜、黄瓜、冬瓜汤、薏苡仁粥(薏苡仁 20g + 粳米); ◦ 忌食甜腻、油炸:如蛋糕、炸鸡(助湿热),忌饮酒(生湿热),每日饮水量 1500ml(助湿热排出),保持大便通畅(每日 1 次,防湿热内蕴)。 • 起居护理: ◦ 环境:保持室内凉爽(温度 22-24℃),避免潮湿(湿度<60%),勤换床单(防湿热粘身); ◦ 活动:急性期卧床休息(水肿明显时),缓解后可室内散步(每日 2 次,每次 15 分钟),避免劳累(防湿热加重)。 • 中药护理: ◦ 服用 “疏凿饮子加减”(商陆、泽泻、赤小豆),药液宜温凉服(清热不伤胃),饭后 30 分钟服用,服药后观察尿量(目标每日>1000ml); ◦ 中药泡足:用黄柏、苦参、车前草煎液(温凉)泡足,每次 20 分钟,每日 1 次(助下肢湿热排出)。 (二)阴水各分型护理措施(以 “温阳利水” 为核心)1. 脾阳虚衰证(温脾利水)• 饮食护理: ◦ 宜食 “温脾健脾、利水消肿” 食物:如干姜茯苓粥(干姜 5g、茯苓 15g 煎水加粳米)、山药羊肉汤(羊肉 50g、山药 20g,少量生姜)、炒薏米粥(炒薏米健脾,生薏米偏凉忌用); ◦ 忌食生冷寒凉:如冰饮、西瓜、螃蟹(伤脾阳),盐摄入每日<2g(防加重水肿),少量多餐(减轻脾胃负担,如每日 5 餐,每餐七分饱)。 • 穴位护理: ◦ 按摩脾俞穴(温脾)、足三里穴(健脾益气)、阴陵泉穴(利水),每穴按揉 5 分钟,力度稍重(以酸胀为宜),每日 2 次; ◦ 艾灸:用温和灸脾俞、足三里、中脘穴,每次 15 分钟,每周 3 次(温脾阳,忌空腹艾灸,防头晕)。 • 中药护理: ◦ 服用 “实脾饮加减”(干姜、附子、白术),药液宜热服(助温脾阳),饭前 30 分钟服用(空腹吸收好,脾胃虚弱者饭后服); ◦ 服药后观察:若出现口干、上火(附子温燥),及时报告医生调整剂量,可饮少量温开水缓解。 2. 肾阳衰微证(温肾利水)• 饮食护理: ◦ 宜食 “温肾助阳、利水消肿” 食物:如肉桂羊肉粥(肉桂 3g、羊肉 50g、粳米)、核桃栗子粥(核桃 10g、栗子 15g、粳米)、黑豆汤(黑豆 20g 煮水,加少量红糖); ◦ 忌食生冷、苦寒:如苦瓜、绿豆(防伤肾阳),忌饮浓茶(影响肾阳恢复),睡前可饮少量温牛奶(助眠养肾)。 • 起居护理: ◦ 保暖:重点保暖腰部、下肢(肾阳藏于腰,下肢为阳气末端),穿高腰棉裤、袜子,避免空调直吹腰腹; ◦ 休息:保证每日 8-9 小时睡眠(亥时 - 子时即 21-1 点为肾经当令,助肾阳恢复),避免熬夜、过度劳累(耗伤肾阳)。 • 穴位护理: ◦ 按摩肾俞穴(温肾)、命门穴(补阳要穴)、太溪穴(益肾利水),每穴按揉 5-10 分钟,每日 2 次; ◦ 艾灸:用隔姜灸肾俞、命门穴(姜片厚 0.3cm,扎小孔),每次 3-5 壮,每周 2 次(增强温肾效果,避免烫伤)。 (三)瘀水互结证(活血利水)• 饮食护理:宜食 “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食物:如桃仁粥(桃仁 10g 打碎 + 粳米)、红花茶(红花 3g 泡水,忌过量)、冬瓜皮赤小豆汤(冬瓜皮 30g + 赤小豆 20g);忌食酸涩(如柿子、石榴,防敛瘀)。 • 穴位护理:按摩血海穴(活血)、膈俞穴(化瘀)、三阴交穴(活血利水),每穴按揉 5 分钟,每日 2 次;疼痛明显时,用丹参注射液贴敷于疼痛部位(如腰部),每次 6 小时,每日 1 次。 • 中药护理:服用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桃仁、红花、茯苓),药液宜温服,饭后 1 小时服用,服药后观察皮肤瘀斑变化(如颜色变浅为有效),避免与抗凝血西药同服(防出血)。 (四)共性护理措施(各分型通用)1. 病情监测: ◦ 核心指标:每日晨起空腹测体重(固定衣物、秤)、腹围(脐周水平测量),记录 24 小时尿量(阳水关注尿量是否增多,阴水关注是否减少); ◦ 并发症监测:阳水查血压(防高血压脑病)、阴水查体温(防阳虚感冒),瘀水互结查皮肤瘀斑范围(防瘀血加重)。 1. 皮肤护理: ◦ 避免受压:水肿部位(如踝部、骶尾部)垫软枕(高度 5-10cm),每 2 小时翻身 1 次(阴水患者动作轻柔,防皮肤破损); ◦ 清洁保护:用温水擦浴(避免用力搓揉),皮肤干燥者涂温和润肤露,湿毒浸淫证疮疡处用无菌纱布保护(防摩擦)。 1. 情志护理: ◦ 阳水(急性):用 “移情易性法”(听轻音乐、看轻松读物)缓解焦虑; ◦ 阴水(慢性):用 “成功案例引导”(如 “同病情患者坚持温脾护理 2 个月水肿减轻”)增强信心,避免情绪抑郁(肝郁致气滞,加重水停)。 四、水肿分层健康教育(按 “患者 + 家属”“急性期 + 稳定期” 分类)(一)患者核心教育内容1. 饮食指导(分类型忌宜口诀): ◦ 阳水型:“清淡疏利忌辛辣,少盐多饮助排泄(无咳喘),疮疡忌发物,湿热忌甜腻”; ◦ 阴水型:“温阳健脾忌生冷,少盐多餐护脾胃,肾虚忌浓茶,睡前温食助肾阳”; ◦ 瘀水型:“活血利水忌酸涩,桃仁红花适量食,疼痛忌劳累,瘀斑观察要及时”。 1. 自我监测技能: ◦ 水肿评估:每日按压踝部(按压 3 秒后松手,凹陷>2mm 为水肿加重); ◦ 尿量记录:用固定量杯记录每次尿量,若 “每日尿量<500ml”(阳水)或 “夜尿>3 次”(阴水),及时就医; ◦ 皮肤自查:每日查看水肿部位有无发红、破损,湿毒浸淫型重点查疮疡是否愈合。 1. 运动指导(辨证选运动): ◦ 阳水急性期:卧床休息(风水相搏伴咳喘者取半坐卧位),水肿减轻后练 “八段锦”(重点 “双手托天理三焦”,助利水); ◦ 阴水稳定期:适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每日 30 分钟,餐后 1 小时),避免久站(防下肢水肿加重); ◦ 瘀水互结型:练 “太极云手”(助气血运行),避免剧烈运动(防瘀血加重)。 (二)家属协同教育内容1. 照护配合: ◦ 皮肤保护:协助阴水患者翻身(每 2 小时 1 次),为水肿患者穿宽松鞋袜(避免过紧压迫); ◦ 饮食准备:按分型制作餐食(如脾阳虚衰者餐食需温热,湿热壅盛者餐食宜清淡),监督患者忌用禁忌食物; ◦ 应急协助:若患者出现 “呼吸困难”(风水相搏)、“皮肤破溃感染”(湿毒浸淫),立即协助就医。 1. 心理支持: ◦ 阳水急性期:多陪伴患者,用 “解释病情”(如 “风水相搏水肿消退快”)减轻焦虑; ◦ 阴水慢性期:避免抱怨(如 “水肿总不好”),用 “共同运动”(如一起散步)鼓励患者坚持护理。 (三)稳定期长期管理教育1. 用药依从性: ◦ 中药服用:“温阳药(如附子)需热服,清热药(如石膏)可温凉服,不可因‘水肿减轻’自行停药”; ◦ 西药配合:服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时,家属协助记录尿量(防利尿过度致低钾),避免与中药同时服用(间隔 1-2 小时)。 1. 定期复查计划: ◦ 阳水治愈后:每月复查尿常规(防复发),连续 3 个月正常可延长至每季度 1 次; ◦ 阴水 / 瘀水型:每 2 个月复查肾功能、电解质(防肾衰、电解质紊乱),每 3 个月查腹部 B 超(防腹水); 1. 诱因规避: ◦ 防感冒:阳水患者(风水相搏)避免受凉,阴水患者(肾阳衰微)注意保暖,感冒后及时治疗(防诱发水肿); ◦ 避劳累:避免过度劳累(如搬重物)、情绪激动(肝郁气滞),忌长期熬夜(耗伤脾肾阳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