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型糖尿病社区护理程序问题及答案
护理之声 李冰整理 一、护理问题依据第五版《社区护理学》“慢性病护理问题优先级判定原则”(生命安全>健康维护>心理支持)及第七版《内科护理学》“糖尿病护理评估框架”,患者核心护理问题如下: 1. 血糖过高: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有关(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升高,住院期间需依赖胰岛素及口服药控制); 2. 知识缺乏:与患者对 2 型糖尿病的发病诱因、发展过程、并发症风险及自我管理方法认知不足有关(患者初期误认为乏力、体重下降是 “机体老化”,缺乏用药、饮食、运动的科学认知); 3. 焦虑(负性情绪):与患者担忧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足、肾病)、需长期用药及生活方式改变有关(病例提及患者 “情绪不佳,依从性不理想”); 4. 潜在并发症风险: 低血糖风险(患者曾因未按时进餐出现低血糖症状,使用胰岛素及二甲双胍期间易因饮食、运动不当诱发); 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心电图 S-T 段压低,提示潜在心肌缺血,符合第七版《内科护理学》“2 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高发” 的特点); 糖尿病足风险(2 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易致周围神经病变,需常规预防)。 二、护理措施(一)住院期间护理;(糖尿病急性期护理)1. 血糖监测与用药护理: 监测频率:每日定时测量空腹、三餐后 2 小时血糖,动态分析血糖波动(如胰岛素注射后 1-2 小时监测峰值血糖),每周监测 1 次糖化血红蛋白; 用药执行:遵医嘱予门冬胰岛素 30(诺和锐 30)皮下注射,严格核对剂量(避免自行调整),优先选择腹部注射(吸收最稳定),每次轮换注射部位(防止局部硬结);备用二甲双胍(0.25g / 粒),于进餐时 / 后服用(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观察有无 “口中金属味、腹泻” 等不适; 1. 基础护理与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患者血压 138/85mmHg,需关注血压变化,预防高血压相关并发症); 并发症预警:观察有无低血糖症状(头晕、出汗、手抖)、高血糖症状(口渴、多尿加重),定期复查心电图(监测 S-T 段变化,排查心肌缺血进展)。 (二)社区延续护理(依据第五版《社区护理学》慢性病延续管理)1. 饮食护理:严格遵循 “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 原则(病例方案),结合第七版《内科护理学》“糖尿病饮食计算”: 总热量:患者身高 155cm,体重 52kg(BMI 21.7kg/m²),职业为农民(轻体力活动),每日总热量约 1500-1600kcal; 营养素分配:碳水化合物占 50%-60%(优先选择燕麦、藜麦替代普通米面),蛋白质占 10%-20%(以牛肉、鸡蛋、鱼类为主),脂肪占 20%-25%(减少动物脂肪); 餐次安排:三餐按 1/5、2/5、2/5 分配,加 2 次加餐(如上午 10 点、下午 3 点,避免空腹运动及夜间低血糖); 1. 运动护理: 运动类型:选择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病例推荐),避免剧烈运动; 运动强度与频率:每周 3-5 次,每次 30-60 分钟,餐后 1 小时开始(避免空腹运动),运动时携带糖果(预防低血糖); 个体化调整:患者心电图 S-T 段压低,运动前需测心率、血压,若运动中出现胸闷立即停止并休息; 1. 心理护理: 共情沟通:多倾听患者担忧(如并发症恐惧),用 “2 型糖尿病可控性”“同类患者良好预后案例”(如社区内血糖控制稳定者)增强信心; 社会支持链接:协助患者签约家庭医生(病例措施),建立糖尿病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每年 4 次面对面随访、1 次体检),减轻患者就医及用药经济负担。 四、并发症预防措施(一)急性并发症预防(低血糖、高渗性昏迷)1. 低血糖预防: 饮食管理: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漏餐、延迟进餐,外出时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糖果、含糖饮料); 用药管理:严格按医嘱注射胰岛素 / 服用二甲双胍,不自行增减剂量(如胰岛素加量易致低血糖,减量易致血糖升高); 应急处理:出现头晕、出汗、手抖时,立即补充 15g 碳水化合物(如半杯糖水),15 分钟后复测血糖,未缓解则再次补充并联系医生; 1. 高渗性昏迷预防: 水分管理:鼓励患者每日饮水 1500-2000ml(避免口渴时才饮水),高温天气适当增加饮水量; 血糖监测:避免血糖长期>16.7mmol/L,若出现 “持续口渴、多尿、精神萎靡”,立即监测血糖并就医。 (二)慢性并发症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足、肾病)1.心血管并发症预防: 定期复查:每 3-6 个月复查心电图、血脂(患者血脂目前正常,需维持),控制血压<140/90mmHg;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患者无烟酒史,需保持),减少高盐食物(如腌制品),避免情绪激动; 2.糖尿病肾病预防: 监测指标:每半年复查尿常规、肾功能(患者目前肝肾功能正常),观察尿微量白蛋白(早期肾病指标); 用药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二甲双胍需在肾功能正常时使用(肌酐清除率<30ml/min 时停用); 3.糖尿病足预防:详见 “六、糖尿病足检查方法及护理措施”。 五、健康教育内容(一)健康教育核心模块1.疾病认知教育: 内容:2 型糖尿病的发病诱因(遗传、饮食不当、运动不足)、“三多一少” 症状识别、长期高血糖的危害(如并发症风险); 形式:发放图文知识手册(病例措施),结合 “患者自身症状” 讲解(如 “您的体重下降就是血糖过高的表现”),提升理解度; 2.自我管理技能教育: 饮指导:具体食物选择(如 “燕麦替代白米”“每日蔬菜量≥500g”)、烹饪方法(蒸、煮为主,避免油炸)、腰围控制(患者腰围 82cm>80cm,指导减少精制糖、增加膳食纤维); 运动指导:演示正确步行姿势、太极拳基础动作,告知 “餐后 1 小时运动”“运动中不适停止” 的具体要求; 用药指导:胰岛素注射实操(腹部注射定位、针头一次性使用、注射后按压)、二甲双胍服用时间(进餐时 / 后)及不良反应应对(如腹泻时清淡饮食); 血糖监测指导:血糖仪操作步骤(采血、读数)、记录方法(血糖值 + 测量时间 + 饮食 / 运动情况),强调 “空腹、餐后 2 小时” 监测的重要性; 3.应急处理教育: 低血糖应急:症状识别(头晕、出汗)、处理流程(补充糖分→复测血糖→就医指征); 高血糖应急:症状识别(持续口渴、多尿)、就医指征(血糖>16.7mmol/L 且伴恶心呕吐)。 (二)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1.过程评价:患者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如 “是否主动提问”)、知识手册阅读完成度; 2.结果评价: 知识掌握率:通过提问评估(如 “胰岛素注射后出现低血糖怎么办”); 行为改变率:观察患者饮食是否按计划执行(如 “是否食用燕麦”)、运动频率是否达标; 血糖控制效果:出院后随访时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病例随访显示患者血糖稳定)。 六、糖尿病足检查方法及护理措施(一)糖尿病足检查方法(患者需定期执行,预防早期病变)1.视诊(每次洗脚后检查): 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有无苍白、发绀、红肿)、温度(有无发凉)、完整性(有无破损、水疱、干裂、胼胝),重点检查趾缝(易藏污垢、发生感染); 观察足部畸形(如足下垂、爪形趾),患者目前无相关表现,需常规排查; 2.触诊(每周 1 次,由家属协助或社区护士检查): 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用食指、中指轻触足背(足背动脉)、内踝后方(胫后动脉),判断搏动强弱(正常为 “+++”,减弱为 “++”,消失为 “-”,减弱 / 消失提示血管病变); 感觉检查:用 10g 尼龙丝轻压足部皮肤(如趾尖、足底),询问患者是否有触觉(无触觉提示周围神经病变);用凉毛巾触碰足部,询问是否有凉感(感知减退提示神经病变); 3.特殊检查(社区医院定期开展): 足部压力测定(排查压力异常部位,预防溃疡); 踝肱指数(ABI)测定(ABI<0.9 提示下肢动脉供血不足,需加强干预)。 (二)糖尿病足护理措施1.日常基础护理: 足部清洁:每日用 37-40℃温水洗脚(用温度计测量水温,避免烫伤),洗脚后用柔软毛巾蘸干(尤其趾缝),涂抹润肤霜(避免涂趾缝,防止真菌感染); 鞋袜选择:穿棉质浅色袜子(便于观察渗血)、圆头软底鞋(避免挤压脚趾),穿鞋前检查鞋内有无异物(如石子),不穿拖鞋、高跟鞋; 避免损伤:不自行修剪趾甲(由家属或护士修剪,避免剪伤甲沟),不随意使用鸡眼贴、刀片处理老茧; 2.风险干预护理: 皮肤干燥 / 干裂:每日涂润肤霜,严重时用无菌纱布包裹; 水疱 / 破损:小水疱(<1cm)用无菌纱布保护,避免摩擦;大水疱或破损处用碘伏消毒,覆盖无菌敷料,每日更换,观察有无渗液、红肿(感染迹象); 动脉搏动减弱:每日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站立,遵医嘱使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地尔); 3.就医指征教育:告知患者出现 “足部红肿热痛、流脓、发黑、感觉消失” 时,需立即到社区医院或上级医院就诊,避免延误治疗(如发展为糖尿病足溃疡、坏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