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查看: 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染病管理流程、基层医院各系统传染病管理规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染病管理流程  、 基层医院各系统传染病管理规范                                                护理之声  社区护理专家组

一、传染病管理原则
原流程表述
错误原因(依据教材 / 法规)

1. 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隔离患病者, 积极对患者治疗、减少病原体排出

2. 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调查,

3. 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疫苗、防护)降低感染风险,(老人、儿童)

4.上报、流行病学调查
甲型传染病2小时内上报、其他24小时上报


二、不同阶段处理第一阶段:控制传染源(核心目标:减少病原体扩散,含 对症处理、及时上报步骤 1:病例发现与初步隔离(基础动作)
操作:通过预检分诊(如发热、症状筛查)识别疑似 / 确诊病例,立即转移至临时隔离区(如发热门诊隔离诊室),避免与普通人群接触;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患者需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步骤 2:对症处理(控制传染源的关键措施)
操作:确诊后立即开展针对性治疗(如流感用奥司他韦抗病毒、霍乱补液防脱水、肺结核用异烟肼抗结核),同步监测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尿量),缓解症状并减少病原体排出(如退热可降低呼吸道病毒载量);
步骤 3:法定及时上报(触发后续防控的关键)
操作:甲类 / 乙类按甲类管理传染病(如鼠疫、肺炭疽):2 小时内通过 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报,同步电话通知属地疾控中心;
其他乙类 / 丙类传染病(如流感、水痘):24 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需在 对症处理后立即进行,避免延迟。
疑似病例:先电话报院感科备案,实验室确诊后补充完善报告信息;
第二阶段:切断传播途径步骤 4:配合流行病调查(切断传播途径的前提)
操作:主体:以疾控中心为核心,医疗机构协助;
内容:协助患者回忆近 14 天活动轨迹(如旅居地、聚餐史、交通工具)、梳理密切接触者清单(如家人、同事、同病房患者);配合疾控对密接者开展核酸检测 + 居家隔离(如新冠密接隔离 7 天);
步骤 5:针对性阻断措施
操作:根据流行病调查确认的传播途径,采取对应措施(如呼吸道传播需通风消毒、消化道传播需粪便消毒、虫媒传播需消杀蚊虫);
第三阶段:保护易感人群步骤 6:保护易感人群 + 全程健康教育(含 健康教育
操作 1:主动保护:对易感人群开展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
被动保护:对高危人群(如老人、免疫低下者)采取特殊防护(避免去聚集场所、戴 N95 口罩);
操作 2:全程健康教育(贯穿全流程,而非单独环节):
对患者:指导隔离期间防护(如咳嗽用肘部遮挡、痰液吐入消毒痰杯);
对密接:告知居家隔离要求(每日测体温、避免外出);
对社区公众:普及预防知识(如 喝煮沸水防霍乱”“戴口罩防流感)、疫苗接种重要性;


基层医院各系统传染病应急处理流程
一、呼吸道系统传染病(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结核、流感)(一)标准应急处置四步法
1. 快速识别与分诊
预检时 双筛查:询问 14 天内疫区旅居史 / 病例接触史,监测体温(≥37.3℃)、咳嗽 / 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引导至发热门诊 / 临时隔离诊室,为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肺结核患者升级为 N95 口罩),避免与普通患者交叉。
2. 规范上报
确诊后分级上报:甲类 / 乙类按甲类管理(如肺炭疽)2 小时内网络直报疾控中心,其他乙类 24 小时内上报;疑似病例先电话报院感科,实验室确诊后补报《传染病报告卡》。
3. 精准隔离
无负压病房时,安置于通风良好单间(每日开窗通风 3 次,每次 30 分钟),门口设 空气隔离标识;限制探视,探视者需持 48 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戴 N95 口罩、穿隔离衣。
4. 转运与交接
需转诊至定点医院时,用负压救护车转运;随车护士穿防护服、戴护目镜,交接时移交 症状监测表 + 接触者清单,转运工具用 1000mg/L 含氯消毒剂消毒。

(二)基层医院条件不足符合处理?
无发热门诊:划定 临时发热筛查区(与普通诊区距离≥5 米),配备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盒;
物资不足:非气溶胶操作场景(如普通问诊),用 医用外科口罩 + 面屏替代防护服。

二、消化系统传染病(如霍乱、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一)标准应急处置四步法
1. 污染源控制
急性期暂停患者饮食,指导其将呕吐物 / 粪便排入专用容器,加 1000mg/L 含氯消毒剂(呕吐物:消毒剂 = 1:2,粪便:消毒剂 = 1:1)浸泡 2 小时后处理;接触污染物后用流动水 + 洗手液洗手≥20 秒。
2. 分级上报
霍乱(甲类)立即电话报疾控中心(2 小时内网络直报),同步封存患者接触的食物 / 水源样本;甲肝、痢疾(乙类)24 小时内完成上报。
3. 消化道隔离
安置单间带独立卫生间,患者餐具、毛巾单独使用,每次用后沸水煮沸 30 分钟;病房地面、马桶每日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擦拭 3 次。
4. 对症急救
霍乱等重症患者:立即开通静脉通路(生理盐水 + 氯化钾补液),记录每小时尿量(目标≥30ml/h),同步联系定点医院转运。
(二)基层条件不足如何处理?
无独立卫生间:患者使用带盖便器,每次使用后即时用 500mg/L 含氯消毒剂消毒;
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疾控中心筛查(如同餐者粪便检测),为轻症接触者发放口服补液盐预防。

三、血液体液系统传染病(如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一)标准应急处置四步法
1. 暴露防控
确诊后在病历、床头卡标注 血液体液隔离标识;操作时戴双层手套,若发生针刺伤,立即挤血→75% 酒精消毒→24 小时内报院感科,乙肝暴露者 24 小时内注射免疫球蛋白。
2. 规范上报
艾滋病、乙肝(乙类)24 小时内网络直报;梅毒(乙类)确诊后同步填《性病疫情报告卡》,追溯近 3 个月性接触者并建议筛查。
3. 定向隔离
无需单间隔离,但避免患者血液 / 体液污染公共区域;医疗器械(血糖仪、输液器)专人专用,用后按 “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 30 分钟高压灭菌双流程处理。
4. 治疗衔接
基层无法开展抗病毒治疗时,开具转诊单至定点医院;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病毒载量、肝功能等基线数据。
(二)基层条件不足如何处理?
私保护:提供 隐私诊疗区,减少患者被歧视;
随访管理: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踪患者,确保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

四、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鼠疫)(一)标准应急处置四步法
1. 媒介控制
确诊后对病房及周边环境杀虫:乙脑用菊酯类杀虫剂,疟疾用蚊帐 + 驱蚊剂;鼠疫(甲类)封锁病房,由疾控中心专业团队消杀。
2. 紧急上报
鼠疫 2 小时内上报,乙脑、疟疾(乙类)24 小时内上报;同步报当地疾控中心,协助开展疫点调查。
3. 严密隔离
鼠疫患者:单人负压病房,出入戴全面型呼吸器;乙脑、疟疾患者:安置于防蚊病房,床头挂蚊帐,体温≥39℃时物理降温(避免酒精擦浴)。
4. 对症支持
乙脑患者抽搐:立即予地西泮静推,保持呼吸道通畅;疟疾患者:遵医嘱用氯喹抗疟,记录 24 小时体温变化曲线。
(二)基层条件不足如何处理?
防蚊病房:用纱窗 + 驱蚊灯替代,每 6 小时喷洒 1 次驱蚊剂;
群体预防:向周边居民发放防蚊宣传册,普及 防蚊 = 防传染病知识。

五、皮肤黏膜系统传染病(如水痘、带状疱疹、猩红热)

(一)标准应急处置四步法
1. 皮疹管理
指导患者避免搔抓皮疹:水痘用炉甘石洗剂外涂;猩红热患者戴口罩,避免飞沫传播。
2. 规范上报
水痘、猩红热(乙类)24 小时内网络直报;学校 / 托幼机构病例,同步通知教育部门。
3. 接触隔离
安置单间病房,患者衣物、被褥用 60℃以上热水清洗;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用含醇类≥75% 的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4. 并发症防控
密切观察皮疹变化(出现脓疱提示感染);猩红热患者遵医嘱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水痘患者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

(二)基层条件不足如何处理?
无单间隔离:与其他患者保持≥1 米距离,床旁挂 接触隔离标识;
家庭防护:为患者家属演示皮疹护理方法,避免家庭内传播。

六、基层医院通用应急保障要点
1. 物资储备:按 30 天接诊量储备 N95 口罩、隔离衣、含氯消毒剂等,每周盘点补充;
2. 培训演练:每月 1 次应急演练(如鼠疫接诊、针刺伤处理),考核 上报时限、防护穿戴、消毒浓度
3. 联动机制:与疾控中心建立 24 小时联络通道,明确重症转诊路线与交接清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 小黑屋 - Archiver - 护理之声--医疗护理职业交流中心—广西护理之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