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高血压标准化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护理之声社区专家组
一、方案设计依据与总体目标(一)核心依据1. 诊疗指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 年版)》(聚焦血压定义、生活方式干预、药物管理、急症处理); 2. 政策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明确社区高血压患者随访、教育频次与内容); 3. 共识参考:《社区慢性病综合管理专家共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与社区落地性)。
(二)总体目标(1 年周期)目标类型 | 具体指标 | | 社区居民高血压核心知识知晓率≥80%(如正常血压范围、长期危害),确诊患者知晓率≥90% | | 高危人群低盐饮食(<5g / 日)达标率≥60%、规律运动(每周≥150 分钟)率≥50%,确诊患者戒烟率≥30% | | 管理患者血压达标率≥65%(普通患者<140/90mmHg,高危患者<130/80mmHg),急性并发症发生率<5% | | 患者自我监测率≥85%、规范用药率≥80%,随访依从性≥95% |
二、服务对象分层与教育重点服务对象 | 界定标准 | 教育重点 | | | 高血压预防知识(如高盐饮食危害)、定期筛查(35 岁以上首诊测血压) | | 满足以下 1 项及以上:① 收缩压 120-139 / 舒张压 80-89mmHg;② BMI≥24kg/㎡;③ 每日盐摄入>5g;④ 吸烟 / 饮酒;⑤ 高血压家族史 | 危险因素控制(减盐、减重、戒烟)、血压监测(每 3 个月 1 次)、早期症状识别(如头晕) | | | 用药规范、自我监测、急症应急、并发症预防(如脑卒中、肾病) | | 老年患者(≥65 岁)、合并糖尿病 / 冠心病患者 | 简化用药指导、家属协助管理、合并症协同干预(如低盐 + 低糖饮食) |
三、核心教育内容与实施形式(一)基础认知教育模块(覆盖全人群)
教育主题 | 核心内容 | 实施形式 | 频次 / 周期 | | ① 定义:非同日 3 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 和 / 或舒张压≥90mmHg,区分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② 危害:短期(头晕、鼻出血)、长期(脑卒中、心肌梗死、慢性肾病);③ 预防:低盐、减重、戒烟、规律运动 | ① 社区宣传栏(每月更新 1 期,图文标注 “正常血压 / 高值 / 高血压” 范围);② 短视频(“1 分钟看懂高血压”,微信群推送);③ 健康大集(每季度 1 次,发放《高血压预防手册》) | 宣传栏每月 1 次;短视频每周 1 条;健康大集每季度 1 次 | | ① 普通居民:35 岁以上每年 1 次血压检测;② 高危人群:每 3 个月 1 次血压监测;③ 检测方法:上臂式电子血压计,静息 5 分钟后测量 | ① 入户提醒(针对 65 岁以上老人,每年 2 次);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筛查通知”(短信 + 电话);③ 筛查后解读(现场告知结果,异常者建档管理) | |
(二)高危人群干预模块教育主题 | 核心内容 | 实施形式 | 频次 / 周期 | | ① 量化控盐:每日<5g(1 啤酒瓶盖量),用控盐勺分装;② 隐形盐识别:10ml 酱油≈2g 盐,避免咸菜、加工肉(如香肠);③ 调味替代:用葱、姜、蒜、醋替代盐 | ① 实操课(每月 1 次,演示 “低盐烹饪”,如清蒸鱼、凉拌菜);② “21 天减盐挑战”(APP 打卡,记录每日盐摄入);③ 入户指导(为高危家庭发放控盐勺) | 实操课每月 1 次;挑战每季度 1 期;入户每半年 1 次 | | ① BMI 控制 18.5-23.9kg/㎡,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② 运动: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快走、太极、骑车),避开清晨 6-10 点血压高峰 | ① 运动小组(“健步走圈”,每周 1 次,社区医生带队);② 体重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 1 次免费测 BMI);③ 个性化计划(为超重者制定 “每月减 1kg” 目标) | |
(三)确诊患者管理模块
教育主题 | 核心内容 | 实施形式 | 频次 / 周期 | | ① 原则:降压药需长期服用(血压正常是药物控制结果,停药易反弹),不可凭感觉加减药;② 常见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可能致脚踝水肿)、ACEI 类(如依那普利,可能致干咳),副作用及时就医;③ 工具:pill 盒分装(早 / 晚剂量),手机设置用药提醒 | ① 用药小课堂(每月 1 次,一对一指导分装 + 演示服药);② 发放《高血压用药卡》(记录药名、剂量、医生电话、副作用处理);③ 线上答疑(微信群每日 9-10 点医生值班) | 小课堂每月 1 次;用药卡首次建档发放;答疑每日 1 小时 | | ① 工具:优先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年校准 1 次);② 时机:每日早晚各 1 次(晨起空腹静息 5 分钟、晚睡前);③ 记录:填写《血压监测日记》(日期、时间、血压值、服药 / 症状) | ① 实操培训(每季度 1 次,现场演示测量 + 考核);② 监测日记发放(每月 1 本);③ 入户核查(每季度 1 次,纠正错误操作) | 培训每季度 1 次;日记每月 1 本;核查每季度 1 次 | | ① 识别:收缩压≥180mmHg / 舒张压≥110mmHg + 剧烈头痛 / 视物模糊 / 肢体麻木;② 流程:立即平卧→按医嘱服短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缓释片)→15-30 分钟复测→未降拨打 120;③ 禁忌:不可自行加服降压药(防血压骤降) | ① 情景模拟(每半年 1 次,如 “模拟血压骤升处理”);② 发放《应急流程图》(贴于家中显眼处);③ 家属培训(每季度 1 次,协助应急) | 模拟每半年 1 次;流程图首次建档发放;家属培训每季度 1 次 | | ① 脑卒中预防:控制血压、戒烟、定期查血脂;② 肾病预防:低盐饮食、定期查尿常规(每年 1 次);③ 眼底病变预防:控制血压、避免长时间看电子屏 | ① 并发症讲座(每季度 1 次,结合案例讲 “高血压致脑卒中的危害”);② 免费筛查(每年 1 次尿常规、眼底检查);③ 宣传册(《高血压并发症预防指南》) | 讲座每季度 1 次;筛查每年 1 次;宣传册每年 1 本 |
(四)特殊人群适配模块(老年高血压患者≥65 岁)
教育调整重点 | 实施形式 | 案例参考 | | 每次仅聚焦 1 个重点(如 “今天学如何测血压”),避免信息过载 | 课堂上仅演示血压测量 3 个步骤(静息→绑袖带→读数) | | 用大字版手册(字体≥16 号)、语音视频(方言版),重复强调关键信息 | 发放《老年高血压用药口诀》(如 “每天早 7 点,降压药别忘”) | | | |
四、实施流程(分 4 阶段)阶段 1:筛查评估(全年常态化)1. 筛查方式: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筛查(35 岁以上测血压);② 每年 2 次集中筛查(春季 3 月、秋季 9 月);③ 入户筛查(针对 65 岁以上行动不便老人); 2. 评估内容:① 基本信息(年龄、家族史);② 生活方式(盐摄入、运动、吸烟);③ 血压值(连续测量 3 次,取平均值);④ 并发症(如是否合并糖尿病); 3. 分层建档:为高危人群建 “高危档案”,确诊患者建 “高血压管理档案”,记录教育参与情况与血压变化。
阶段 2:分层教育(按季度定主题) 季度 | 核心主题 | 重点对象 | 核心活动 | | | | ① 讲座 “冬季低盐饮食”;② 入户送 “保暖 + 控盐包”(含暖手宝、控盐勺) | | | | ① 健步走大赛(每周 1 次,持续 1 个月);② 减重打卡(APP 记录体重) | | | | | | | | |
阶段 3:强化干预(针对薄弱点)1. 个体化干预:① 漏服药物患者:增加家属监督 + 手机双重提醒;② 盐摄入超标患者:营养师制定 “每日饮食清单”(如 “早餐:燕麦 + 鸡蛋,午餐:杂粮饭 + 蒸鱼”);③ 运动不足患者:康复师设计 “碎片化运动”(如 “每日 3 次,每次 10 分钟家务 + 快走”); 2. 同伴支持:组建 “高血压互助小组”(10-15 人 / 组,配 1 名社区护士),每月 1 次活动(分享管理经验、打卡健康目标),评选 “月度健康之星”(如 “最佳血压控制者”)。
阶段 4:长期随访(按规范频次)
五、保障措施(一)人员保障1. 团队组建:由 “社区全科医生(1 名)+ 社区护士(2 名)+ 营养师(1 名,兼职)+ 康复师(1 名,兼职)” 组成教育团队; 2. 培训考核:每年组织 2 次指南培训(《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23 版》),考核合格方可开展教育(考核内容:用药指导、应急处理); 3. 专家支持:聘请上级医院心内科专家为 “健康顾问”,每季度 1 次现场指导(如复杂病例用药咨询)。 (二)物资保障1. 设备配备:上臂式电子血压计(10 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入户使用)、肺功能仪(1 台,合并慢阻肺患者评估)、控盐勺(500 套,高危 / 确诊患者家庭发放); 2. 资料印刷:《高血压预防手册》《用药卡》《应急流程图》《监测日记》(每年印刷 1 次,按需发放); 3. 线上工具:微信公众号(推送科普)、健康 APP(打卡、用药提醒)。 (三)质量控制1. 过程监管:每月抽查 10% 的教育档案(如监测日记、随访记录),检查内容是否符合指南; 2. 效果评估:每季度开展 “教育效果调查”(问卷 + 血压达标率统计),如知晓率未达 80% 则调整教育形式(如增加实操课频次); 3. 居民反馈:设立线上 / 线下 “意见箱”,每季度收集建议(如 “希望增加夜间讲座”),纳入下季度计划。 (四)经费保障1. 经费来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专项经费、社区健康服务专项经费; 2. 经费用途:人员培训(20%)、物资采购(30%)、活动组织(30%)、专家酬劳(20%),每年公示经费使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