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之声管理咨询学院

讲课录音分享视频分享区

【李冰】如何成为受尊重的管理者

护理资源下载

PPT课件资源

优质护理职业提升临床护理

管理群1:85933517护士长 群1:113865183

医护交流群:87220027加微信拉入VIP管理微信群

微信号:ZGHLZS- 01或15572600275

搜索

医院面临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7-7-8 22:36| 发布者: libingccmb| 查看: 994| 评论: 0

摘要: 医院面临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2016-03-07北医徐国超文章来源阅4054转68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认识我国医院的发展历程我国医院的发展以慈善组织和宫庭医疗组织为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变为具有近代特点 ...

医院面临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6-03-07  北医徐国超  文章来源  阅 4054  转 68
认识我国医院的发展历程

    我国医院的发展以慈善组织和宫庭医疗组织为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演变为具有近代特点的医疗组织。鸦片战争前,有少数外国人在中国创建了一些教会医院。鸦片战争后,各帝国主义接踵而来,在中国的大小城市设诊所、开医院。至1914年,全国有教会医院224家,遍布20余省的192个市县地区。20年代初,开始在沈阳、北京、成都、济南、汉口、福州等地兴办了规模较大的医疗中心,如盛京施医院、协和医院、华西协和医院、共和医院等。这些医院集中了当时优秀的西医人才,医疗质量高,分工分科,科学细致,器械设备先进,建筑讲究,布局合理,成为当时国内一流的医疗机构。

    20年代后期,中国人自办的公立、私立医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截止1934年,全国共有公私医院546所,分布在21个省的285个镇,大部分集中在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

    到1949年,全国共有各种医疗卫生机构3670所,卫生人员541240人,其中医院2600所,病床80000张,而且74.8%集中在城市。

    解放后,在医院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不仅改造和发展了旧医院,而且新建了大批医院,重点发展了综合性医院和中医医院,使我国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院床位数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时期。从1978年到1999年的20年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

    医院的性质从单纯的福利型转变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在坚持医院福利性的同时肯定了医院的公益性。

    医院的财政渠道从唯一依靠政府拨款补助的差额预算单位,转变为多渠道、多形式筹资办医的单位。

    医院所有制结构从过去几乎清一色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共存。除全民、集体所有制以外还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体私有制、中外合资等所有制形式。

    医院的领导体制从过去医院党政不分转变为领导体制多元化,特别是院长负责制的推行,使院长作为法人代表对医院进行全面管理。

    医院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全员劳动聘用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普遍推行,较好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医院逐渐承认并认识到医疗市场的客观存在,开始重视经营管理,使医院在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上能够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发展,为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医疗体系奠定了基础。

    医院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发展为提供医疗服务、康复服务、家庭医疗服务、社区服务、心理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并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前提下,提供特需服务,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

    正是我国各级卫生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医院改革,我国的医疗事业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0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卫生部、药品监管局和中医药局八个部门制定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后,又一个推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文件。《指导意见》以及随后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文件为新时期卫生改革指明了方向、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为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秩序和市场竞争的规范,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医院管理也将逐步与世界接轨,打破垄断,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实现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医院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统计数字: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有医院16732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15446个),医院总床位220.67万张。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总诊疗人次12.40亿人次,住院人数3543万人次。县及县以上医院门、急诊人次医疗费用85.5元,地市级以上医院平均每一出院病人住院医疗费用3218.0元。医疗消费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城镇居民最担心的问题,据1999年城镇居民社会心理调查报告,27.4%的受访者认为生病住院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位居下岗失业、物价上涨等问题之首。当前医药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给国家、企业和职工群众都造成了较大的负担,不利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卫生资源配置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运行成本高,总体利用效率低;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不合理,“以药养医”助长了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缺乏公平竟争,有的利用垄断地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医疗服务质量不能让广大患者满意;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混乱,药品虚高定价和回扣等不正之风严重,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假劣药品危害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等。而医院作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窗口”,其工作又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最为紧密相关的,推进医院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更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医院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国家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对医院造成的影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转变过程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虽然旧体制在逐渐萎缩,但还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内起作用,新体制正在逐步建立,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个时期必然存在着新旧体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必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1. 投入、补偿不足严重制约着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199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这一定性的概述,既突出明确了政府对“福利性”的责任,也明确要求社会、个人在卫生事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中要增加投入的责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对医院投入的不规范,与经济总量增长的不相称,使这一政策真正落实起来又显得很难。维持医院生存的经营性收入受价格限制,政策性亏损的差额补助也在逐年下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调节又使医院的服务成本大幅度上升,医院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越来越低,单纯依靠自我发展越来越艰难,在“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医院只能“自找出路”,采取分解项目收费,将医生个人的收入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来提高医院的经营收入,由此导致了一些诱导性需求和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的行为,加之卫生材料、药品、设备的市场价格不断上涨,使医疗费用大大超过社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群众普遍反映“看病贵”,其结果反过来又抑制了正常的社会医疗保健需求。

    2. 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导致医院体外循环

    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大多低于实际成本,技术性、风险性较强的服务项目虽然已经有一部分调整了价格,但仍然是收不抵支。由于国家对医院的高新技术项目、特需服务允许按成本或市场定价,导致医院竟相购买高新设备、开设新的诊疗项目等以增加收益,药品利润加成的高进高出又引导医院热心于使用成本高的进口药或“合资药”。据统计,我国平均门诊挂号费为0.44元,住院费床日5.81元,而实际成本分别为3.18元和16.04元,手术费更是远低于成本。在医院业务总收入中,药品收入比例过大,医务人员劳务收入太低,“药值钱,医生不值钱”的现象较为突出。这种与市场体制不配套和不合理的价格政策,严重制约着医院的健康发展,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规范行为,对医院、社会和政府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3. 宏观规划和调控政策不配套严重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

    长期以来,由于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医疗机构的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功能重叠或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了卫生服务整体效益不能很好地发挥和不正常的医疗竟争,社会“乱办医”和“办医乱”的情况屡禁不止,基层医院条件差、设备少、技术不配套,人员素质低,服务功能不到位,而城市医院又拥进了大量病源,致使某些专科疾病、疑难疾病仍存在“看病难、住院难”的状况。与此同时,医院还面临着社会性摊派和乱收费的干扰,名目繁多的税、费使医院的支出日益增加,而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又要制约医患双方,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这又要求医院调整现行的医疗服务方式和经营行为,如果政府不调整补偿政策,医院不适时应变,其处境将会更加困难。

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院造成的影响

    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卫生问题日益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正在上升,并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健康威胁,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也日渐增多,微量元素缺乏病、城市儿童营养过度症已构成对儿童健康的威胁,环境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及不良生活及交通条件的变化,致使创伤及心理性、精神疾病日益增多,这些都使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也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医院的工作方式也必须随之变革,以适应当前的任务。比如,传统的“坐等病人”的服务方式将转变为切实“以病人为中心”的主动的服务方式,医院将会走出院门参与社区的医疗保健工作,加强慢性病防治管理,使很多病人不进医院就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医院的影响 

      医疗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只有建立起新型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使它和职工养老、失业保险制度一起,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较好的保障,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继续深入进行。进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在以用人单位为主并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个人合理分担医疗保险费的基础上,建立了合理使用医疗资源的制约机制,解除职工无力抵御由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医疗保险制度推行后,保方要求医院尽量降低医疗成本,患者要求得到更优质、方便、廉价和全方位的服务,医院将成为各方矛盾的交汇点。同时医疗服务市场的竟争日趋激烈,竟争的模式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往医院是盖大楼、买设备,唯恐自己不够大,小医院也拚命扩张硬件力图挤身“大医院”的行列,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急剧膨胀和不合理配置。改革之后,医疗保险主管部门会指定若干家定点医院,增加群众就医的选择性,医院面临着优胜劣汰的严峻考验,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将成为人们选择医院的首要条件,医院只有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和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并通过规范医疗行为使患者和保险机构双方满意,才有可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院的影响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体包括实行卫生工作全行业管理、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卫生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改革预防保健体系,转变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药品生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整顿药品流通秩序,加强药品执法监督管理,调整药品价格等方面的改革政策和措施。这些方方面面的改革,都触及到了医院的切身利益,卫生工作实行全行业管理后,卫生行政部门要对本行业实行监管,打破行政隶属关系从“办医院”转向“管医院”。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并制定不同的财政、税收和价格政策,医院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医疗服务的不同需求时,相互间的竟争将更趋激烈和公开。医疗保障机构和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权进一步扩大后,医院之间、医生之间和医院药房与社会药店之间也将展开激烈的竟争。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后,整个卫生系统的人才竟争也会更趋激烈。这些都要求医院必须顺应改革的大形势,不断加大自身的改革力度,不论对外部还是在内部都要引入竟争机制,增强医院的生机和活力。

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对医院的影响

    近年来,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过多、过滥。药品生产和流通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结构不合理。截止1998年底,我国有药品生产企业6300多家,批发企业16000多家,零售企业60000多家,目前这一数字还在继续增加。药品企业以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多、小、散、低、乱”问题导致市场混乱和无序竟争,造成了药品销售的虚高定价和大回扣现象,直接推动了药费的过快上涨。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后,医院购进药品将实行集中招标采购,药品价格也将进行调整,并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这一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利于民,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费用的负担。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加强对药品的质量管理,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品,同时要切实想办法提高医疗技术的含金量,不要因为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药品价格的调整而影响到医院的正常发展。

中国加入WTO对医院的影响

    1、WTO要求开放医疗部门的服务贸易

    WTO共覆盖160个服务部门,几乎无所不包。某些国家属于公立部门提供的服务,如卫生服务、社会服务、教育、住房及其它由政府经营的各种公共服务,也都在WTO自由开放的范围内。1999年11月15日中美谈判达成“中国服务贸易承诺减让表”,其中中国卫生服务部门承诺开放医疗和牙医服务两个部门。在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费方面,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都没有限制;在商业存在方面,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与中外合作伙伴一起设立中外合营合作医院或诊所,并允许外方控股。按现行规定,外商投资卫生部门的合营机构的资本相当于资本总额的25%—75%之间,同时根据中国的实际,有数量上的限制,政府对中外合资医疗机构不予补贴,并且要求在合资的医院或诊所中,医务人员大多数为中国公民;在自然人流动方面,允许具有本国颁发的专业证书的外国医生,在获得卫生部的许可以后,在中国提供短期医疗服务,短期医疗服务的时间为6个月,并可延长至1年。我国现有各种形式的中外合资医疗机构200多家,这些医疗机构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他们虽然没有对我国的医疗市场形成大的冲击,但加入WTO后,外资医院必然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参与国内医疗市场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迎接挑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在一个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不仅要保证我国医院的生存,还要保证进一步的发展与壮大。

    2、中国加入WTO对医院的利与弊

    中国加入WTO对医院应该说是既有利又有弊,有利的方面表现在:有利于引进适宜的、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促进学科建设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扩大对外交流,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有利于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方式并存的医疗服务体系新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求;有利于推进医学模式的转变,丰富医疗服务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利的方面表现在:由于我国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和改革的相对滞后,医院未能成为独立的法人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进一步对外开放后,部分公立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可能处于劣势,发生分化,影响整个医疗系统的稳定;由于外资医院的进入,可能引起一场人才争夺战,从而影响医疗队伍的稳定;由于各种所有制医院的存在,还可能给医疗市场的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作为医院管理者,要认识到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既要看到加入WTO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并学会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医院自身的生存发展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现代科技对医院的影响

    现代医院的每一步发展,都留下了科学技术进步的烙印,各种科技进展大大促进了医药学发展,从而推动了医院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奠定了放射诊断学的基础,开创了影像诊断的先河。10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成像手段,包括X线、CT、彩色超声、核素扫描、MRI等,已经组成了一系列医学影像诊断系统,为临床提供了快捷的定位、定性信息。显微镜使人们发现了细胞和病毒,从而研制出抗生素。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新技术材料、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产生,标志着生物学革命的兴起。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内分泌的功能诊断日益精确化。放射免疫技术、单克隆技术的应用,使激素测定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一步提高。基因探针技术和基因扩增技术为某些遗传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提供了依据。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应用,使内分泌疾病的治疗手段由单纯的药物替代或药物抑制转向病因治疗。借助于电子显微镜、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现代化学、物理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我们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认识由浅入深,并且从组织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发展到当今的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目前,计算机技术几乎已经渗透到了心血管疾病的形态诊断,功能诊断以及心电学诊断和治疗的各个方面。如超声心电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及核素心血管造影、动态力学、放射学和电子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带动了临床心血管诊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临床心血管病学的进展又促进了各相关学科的发展。

    医院是医学、护理学、药学等学科的主要活动场所。这些学科本身是科学,但也是与现代技术密切相关的科学,是主要通过技术来实现进步和发展的科学。这些学科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新的科学技术。因此,科学技术与医院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随着高科技在医学及管理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院的变化也是非常显著的。首先,由于当代新技术革命为医学科研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从而促进了医疗、护理和预防工作的现代化、自动化,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准确,治疗和护理手段更加完善,一些不能或不易治愈的疾病得到了预防和治疗。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医院的各项活动已经或正在纳入计算机管理之下。通过计算机网络,医院将各类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和整理, 通过管理系统,医院的各类信息流向趋于合理,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促进了医院的现代化建设。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与远程医学有关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医疗活动的范围明显增大。传统的医院概念将会取消,以临床为中心的医疗保健体系将会逐渐被以预防康复为中心的医疗保健体系取代;为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保健的需要,医疗、预防、教育彼此分割的局面将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大批预防、康复、医疗、教育、科研相结合的医、教、康、研中心将会逐渐形成,与中心相关联的各种专业化中心也将会大批出现。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医疗费用越来越高,医院的负担也越来越重。由于人们的医疗保健期望值越来越高,社区医疗服务的完善,医疗费用的改革,各类医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方面需要不断引进各种高精尖的医疗仪器设备,不断提高医院的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又要通过多种措施降低医疗成本,从而满足患者和保险公司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医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医学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不久的将来,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信息通道足以顺利地流通各种媒体数据,先进的医学信息技术为医学带来崭新的前景。虚拟医院非常方便地为患者服务。各国医生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利用计算机与其他国家的医生面对面地进行病历讨论,一个疑难病例可以同时得到国际上最高水平的会诊。患者在家中即可进行部分检查,先进的家庭监护系统使每位患者在家中得到最好的护理。当紧急情况发生时,系统自动报警,在救护人员到达之前,系统会提示患者或家属应如何处理。患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网上的医学数据库中得到健康咨询。总之,先进的医学信息技术必将为我们创造一个全新的医疗服务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将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院迎接挑战和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需要

    1、医院改革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更加具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功能。原来被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计划经济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选择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即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带来巨大的经济活力并能有效协调经济结构,使社会主义全面地发挥其优越性。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是多方面的,其中医疗服务消费市场就是属于消费市场的重要内容,它主要是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服务消费市场。医院作为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消费的场所,它的运行也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迫使医院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医疗服务成本高、效率低、浪费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医院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完善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

    2、医院改革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要求与重要保障

    我国现行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是50年代初期建立起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它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是国家和用人单位包揽过多,使得职工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各级财政难以承受,企事业单位负担沉重;二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医疗服务成本高、效率低、浪费大;三是覆盖面窄,有相当一部分职工得不到基本的医疗保障。这种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医院作为医保的实施单位之一,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保证这一制度的全面落实,这就要求医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比如规范医疗行为,注意合理用药,加强经济管理,开展成本核算,提高技术水平,增强竟争意识,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态度,调整工作程序,改善诊疗环境,提高医疗效率,保证医疗质量等。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则要求医院必须进行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则要求医院必须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的竟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的运行完全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和各种规定,从不考虑市场需求,更谈不上内在地与市场联系在一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医疗市场的存在,医院的运行必须遵循市场的“游戏规则”,在经营决策中,医院的领导者不仅仅要执行国家有关的政策和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要综合考虑市场的变化,充分考虑患者的医疗需求,不断调整医院的经营战略。

人民群众医疗消费需求的需要

    1. 获得及时、方便、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广大群众共同的需求愿望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这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医疗目标。对于患者来说,医疗是一种被动服务,长期以来,医疗服务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和不正常增长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医院只有进行竟争和改革,才能打破垄断的格局,才能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和费用,为广大群众真正提供及时、方便、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

    2. 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导致对健康的更高需求

    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健康的消费需求。由于我国在地区之间、居民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导致了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多样化。有些地区的居民可能看不起病,而有些地区的居民可能有着强烈的健康保健需求,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一种现实状况,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医院的改革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为出发点,但这并不否定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医疗服务。因此,医院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这不仅可以为医院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而且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1. 医院只有改革才能保证生存与发展

    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比以往更尖锐地触动了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等深层次问题,改革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病人等多方面的利益,涉及到比以往更为深刻、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而加入WTO,又使医院处在一个国际性的大环境下,一切运作必须按国际惯例来规范,这些一方面为医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危机和挑战,竟争已经是全方位的了,在外部,除了医院之间的竟争外,还要与各种类型的诊所、门诊部和药店竟争,在内部,“病人选医生”又导致医生之间的竟争。过去,医院里不论是医生、护士还是管理、工勤人员,吃的都是“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机构庞大、人浮于事,患者到了医院是“门难进、脸难看”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医院还受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影响,“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机构设置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医院的人事权和分配权大都集中在行政主管部门,医院的领导主要还是通过行政任命,人员还没有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全面转变,在分配制度上大多数医院在执行国家几十年沿用下来的等级工资制度,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医院的改革与发展,只有从管理体制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医院才能增强活力,更加灵活高效的参与竞争。可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改革无时不在进行,只有这样,医院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变应变求生存”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共识。

    2. 医院只有改革才能提高竟争能力

    医院在市场中的竟争,其核心还是技术实力和服务水平的竟争。而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才能实现,而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是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目前许多医院在人事、分配制度上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也更多的是注重对人的约束,而忽视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医院把“人”作为一种成本进入经济核算,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的增值性等,这些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要求,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与完善。因为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患者消费的被动性,决定了医院的分配必须做到既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又能更好地为患者、为社会服务;既能提高员工的经济收入,又不增加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兼顾经济效益的分配模式;既能拉开个人收入差距,又能兼顾公平等。现行的分配制度还没有做到员工的待遇报酬与个人业绩、风险责任、技术能力、服务质量等挂钩,造成了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缺乏上进心,使整个医疗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缓慢,直接影响了医院的竞争能力。医院改革的实践证明,几乎所有的矛盾都是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的附属产物,多年来医院已经形成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缺乏竞争机制,整体效率低下的积习,这些不仅损害了医院的形象,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同时人民群众的健康也得不到保障。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入WTO后国际性竞争的加剧,已使医院不能再以“老大”自居,如果不通过改革来提高竟争力,那么,医院的生存将受到威胁,谈发展更是一句空话。

   3. 医院只有改革才能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这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医疗目标。对于患者来说,医疗服务是一种被动服务,长期以来,医疗服务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和不正常增长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医院只有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才能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和费用,为广大群众真正提供及时、方便、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院所进行的各项改革,最终要做到患者满意、政府满意、医生满意、医院自己也满意。而让患者满意则是核心和根本。医院只有进行改革,才能调动起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才能高效率地利用医疗资源,才能有合理的医疗服务收费,这些做到了,患者对医院的服务也就不可能不满意,医院也就不可能不发展,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医院迎接挑战,深化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改革必须符合医院的社会宗旨和目标

    1. 医院的改革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医院的宗旨。医院所进行的改革都不能背离这一宗旨,过去,一些医院为了解决财政投入不足,想方没法搞“创收”,医务人员的工资和奖金直接与医疗收入挂钩,结果出现了乱检查、滥用药现象,造成了医疗费用的过渡增长,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甚至有些医院出现了不交钱就不抢救,不送“红包”就不做手术,患者有病惧怕上医院的不正常现象。更有甚者,一些医药代表进入医院与医生直接挂钩,付给开药医生所谓的“协作费”、“提成费”,其实,说白了就是药品“回扣”。这就违背了医院的宗旨和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良心,今后在医院的各项改革中一定要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整改这些不良现象,使医院的服务宗旨始终不偏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宗旨。

    2. 医院的改革要体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我国的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有着福利性补贴,对公立医院政府要求不以赢利为目的,医院属于社会服务行业,通过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来恢复、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健康,并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是医院的社会目标。尽管中国加入WTO以后要面对中外合资、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等各种体制医院的挑战,但作为公立医院,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变革中,更要倡导医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医疗卫生工作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医院的各项改革都要遵循医院自身的运行规律

    1.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基本原则中有一条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医院作为整个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也必须坚持这一原则,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医院宗旨和目标的体现。既然医院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那么,我们在改革中就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才考虑医院去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把政府的福利性政策体现在为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过程中。

    2. 坚持医德与医术并重的原则

    医院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且主要是在躯体和心理上存在疾患的人,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决定了服务的复杂性。一名病人到医院的目的,无疑是要看好病,那么,这就要求医生首先要有高超的技术,没有技术,治疗就无从谈起。可有了技术,也不一定能保证把病人治好,因为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医德医风的问题,技术水平再好的医生,如果见到病人就推诿、敷衍,缺乏责任心,甚至向病人索要财物,照样可以把病人的病情延误了。反过来,如果一名医生责任心很强,对工作兢兢业业,在医疗工作中真的做到了视病人如亲人,可就是技术平平,遇到复杂一点的病情就束手无策,那么他同样不能为病人治好病,所以,医德好医术不高的医生不是好医生,医术高医德劣的医生同样也不是好医生,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因此,在为病人治疗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医务人员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治疗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医院在推出各项改革措施时,不能仅仅关注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还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良好医风的形成,这样才能真正为病人治好病。

    3. 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医疗服务的特殊性

    几十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形之有效并被证明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医院的改革要遵循医疗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各个方面都要从严要求,狠抓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堵塞各种漏洞,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在行动中注重实效,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医院的各项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之所以要求这么做,是因为医疗行业有它自身的特殊性,体制或者机制的改变,并不否定医疗行业自身规律的存在,比如,医疗服务的消费与一般的商品消费有着根本的不同,一般的商品消费顾客在不满意的情况下,可以包退包换,即使对顾客造成损失,一般也可通过经济赔偿得到弥补。而医疗消费则不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医疗质量和安全出了问题,病人搭进去的就是生命,因此,越是不断深化医院改革,越要遵循医疗工作的科学规律,充分考虑到医疗工作的特殊性,确保病人的治疗质量和安全。

    医院的应对策略

完善卫生经济政策,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1. 按照公, 共财政框架,明确政策,确保对医院的财政补助

    卫生事业财政补助是指各级政府用于公共卫生事务和卫生机构的资金补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已经明确:“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也指出:“在动员社会广泛筹集卫生事业发展资金的同时,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水平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原则上政府卫生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明确了对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的补助项目为医疗机构开办和发展建设支出、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离退休人员费用、临床重点学科研究、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基本医疗服务亏损补贴。由此可见,国家对有关卫生事业的财政政策已经到位,关键是各级政府要抓好落实,将对医院的经济投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在努力增加投入的同时,还要拓宽筹资渠道,多方面筹集卫生发展资金,广泛动员、鼓励和引导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捐资兴办医院,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2. 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引入竟争机制,充分体现质优价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既不算投入,也不算产出,医务人员拿的都是国家的固定工资,医院的盈亏与个人的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医疗收费也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收多收少,医院都无所谓。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国家对卫生财政补助的减少,价格机制的相对灵活,医院开始逐步重视经济效益,特别是对医疗收费价格变得非常敏感,一些医院出现了多收费、分解收费、巧立名目收费等乱收费现象,一度导致医疗价格管理的混乱。尽管如此,医院有些该收的项目还是未能收到,病人本来可以少交的费用还是没有少交,医院的经济效益和医务人员的收入都没有提高,病人的医疗费用负担更没有减轻,导致了医疗价格管理不能适应医院改革与发展,既影响了医院的利益,又损害了患者的权益,使医疗价格管理势在必行。现阶段,就是要本着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和医疗技术进步,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轻社会医药费用负担的目的,根据国家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调整收费结构。要区别卫生服务性质,实行不同的作价原则,并建立适应社会物价水平变动的正常的价格调整机制。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扣除财政补助的成本收费,非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实行略高于成本或按市场需求收费。不同级别的医院要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以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在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后,要尽快调整医务技术劳务的收费标准,提高挂号、床位、手术、护理等的收费标准。调整医疗服务物化劳动的价格,适时地按市场变化调价。要想办法降低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项目过高的收费标准。在合理用药和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药品在医疗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提高整个医疗收入的“含金量”。

转变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扩大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

    1. 认真执行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卫生部等四个部委《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依据医疗机构的经营目的、服务任务,以及执行不同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将医疗机构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如改善医疗条件、引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等。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是卫生改革的一个新层次,是医疗机构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一个突破,分类管理有利于分清市场和政府对调控医疗服务供给的不同作用,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医疗需求,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分类管理后,医疗机构之间的竟争将会进一步加剧,它要求医疗机构必须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这样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现阶段,要根据国家有关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制度,对现有的医疗机构实施分类管理,营造一个规范、公平的环境。对于不同性质的医疗机构,应当鼓励相互之间在质量、服务、费用等方面展开平等、有序的竟争,最终让患者受益。

    2. 改革领导体制,实行院长聘任制、院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负责制

    现在,大多数公立医院还没有成为具有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机制完善的独立法人实体,缺乏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调整医疗供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争创优质服务,参与竟争的意识还不十分强烈。有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工作跟不上,冗员多,效率低。这些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制约了医院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要的是改革领导体制,扩大医院的运营自主权,实现医院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过去,医院一直是按事业单位管理,医院怎么发展,如何经营全部是当“婆婆”的卫生行政部门说了算,医院院长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政策的执行者,在决策和经营上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权,这就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发展,影响了医院的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中国加入WTO以后,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医院,主管部门都要由“办医院”向“管医院”转变,让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进入市场,自由地参与市场的竞争,对医院院长要赋予如下权力:即对医院资产的经营管理权,对医院工作和员工的管理权,对医院各级管理干部和员工的聘任、解聘、辞退和奖惩权,对医院内部机构的设置权,对医院员工的业绩考核权,对医院业务工作的领导指挥权等,只有让院长做到责、权、利对等,才能充分调动起院长的积极性,促进医院的经营发展。

    当然,有了好的领导体制,并不等于医院就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经营效益,选拨一个德才兼备、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意识的院长也是十分关键的,院长选好以后,通过实行院长聘任制、院长负责制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院长的责、权、利进一步明确以后,就要大胆放手地让院长去经营管理医院,真正实现医院的自主经营。对于公立医院机构,还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依靠职代会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保证医院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条件的医院,要进行必要的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产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试行股份制、联锁经营、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即使是政府举办的公立性医疗机构,也完全可以采用这些形式,因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模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式都是可以大胆利用的,只要坚持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能够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甚至是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拍卖等形式都是可以采用的。

    3. 改革人事制度,实行全员聘任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

    我国卫生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制度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建国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行的是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而在文革期间,这一制度基本陷于停滞状态;第二阶段为1979年至1985年,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和职务等级工资制度;第三阶段为1986年至1992年,以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国发[1986]27号)文件为标志,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在分配上逐步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第四阶段为1993年至1999年,机关公务员实行了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事业单位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职称晋升,强调了合理的结构比例,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严格的评审聘任。分配方面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卫生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和工资增长机制。第五阶段为2000年至今,以中组部、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人发[2000]31号)文为标志,卫生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进入全面的深化阶段。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事,分配制度反映了当时特定的历史状况和经济状况,卫生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我们国家由一切以政治为中心向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过渡,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已经形成了一种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机制,人员是难进也难出,缺乏竟争和活力。按照市场经济的人事管理规则,医院必须实行全员聘任制,根据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与员工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医院与被聘人员的责、权、利,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要根据不同的岗位特点实行岗位规范化管理,制定上岗条件、职位说明书和职位考核评分标准,实行竟争上岗。要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推行聘用制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员可以采取不同的聘用办法,院长可以分别实行聘任、选任、委任、考任等多种选拨任用形式,管理人员可以实行职员聘任制,卫生专业人员可以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勤人员可以实行合同制。医院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做到各级各类人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在工作中要选贤任能,任人唯贤,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鼓励人才脱颖而出。在实行聘用制当中,对新进人员要实行公开招聘和严格考核,并采用人事代理制。在实施聘用制的过程中,要把握科学设岗、岗责明确,公开竞争、择优聘用,签订合同、契约管理,严格考核、认真兑现,解聘续聘、双方自愿五个关键环节,形成一个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符合法律规范和市场经济运作机制的人事管理制度。

    4. 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分配问题是医院改革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分配问题解决不好,其它改革也要受到影响。事实也证明,许多医院尽管在人事制度改革上有了大的突破,但由于分配办法还是老一套,结果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前功尽弃。国家对卫生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已经有了一个原则性的办法,对于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的卫生事业单位,要实行有控制的单位工资总额包干形式,并在工资总额包干范围内,对活的工资部分进行重新分配;对于国家定额或定项补助的卫生事业单位,可在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工资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自主确定各类人员的内部分配办法;对于有条件的、经费完全自给的卫生事业单位,可在坚持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单位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原则的前提下,确定工资分配办法。因此医院的分配制度改革完全可以在遵循国家政策原则的前提下,加大内部分配的改革力度,在改革中可按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结合医疗工作知识密集、体力与脑力相结合、高风险等特点,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扩大医院的分配自主权,根据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精神,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把个人报酬与职位、技术、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和工作量大小等紧密挂起钩来,制定比较详尽的人才评价标准,通过严格的考评兑现工资、奖金和各种福利待遇,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在内部分配中,要充分考虑管理要素、技术要素、责任要素,把这些要素一起纳入分配考核体系,对关键岗位和特殊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充分调动起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医院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务人员也才能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入。

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1. 树立人才也是生产力的观念,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人才队伍

    “人力资源”最早是由外国企业带进中国来的,它所体现的管理思想与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在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也越来越引起管理者的重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力资源开发报告》认为“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是靠人力资源,四分之一是靠资本设备。”美国一位人力资源专家在《美国人力资本发展趋势及最新动态》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美国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人力资源部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已由过去的15%升至25%,劳动力管理职能由25%升至50%,人事行政职能则由60%降至25%。因此,在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新世纪,必将是一个人力资本积累的世纪,一个人力资源开发的世纪。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通过计划方式配置,不仅不把“人”作为一种资源,而且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仅仅成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劳资关系表现为组织与员工的契约关系,组织和个人的风险与责任完全由各自承担。“人”已经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资源,成为在生产过程中最具有增值价值的要素。2001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随后又举行了大型人力资源论坛。2001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APEC会议,各国元首再次把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任务,人力资源与诸如自然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相比,成为更加核心和重要的资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的人才也是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依靠人才来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今世界的竟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竟争。大量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促进医院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建立和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体制和机制,培养一批高精尖的医疗技术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各级各类医院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医院,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海外的高级人才,让他们带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此来推动国内医院上台阶上水平。

    2. 争取员工对医院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认同,实现医院与员工共同发展

    传统的人事管理只是简单地管“人”的进出,一个人进入单位后,就成为“单位人”,这一阶段的人事管理只是把人当作一种“成本”,强调员工现有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不重视员工潜力的开发,员工也只是按组织的安排工作,忽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而人力资源开发则把人当做是一种“资源”,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突出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人性化的工作设计和员工个人激励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组织强调高效化、人性化,并获取在市场中竞争的优势。

    过去,我们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只强调医院的自身发展,而忽略了员工个人的发展,只强调员工对医院发展目标和价值取向的认同,而忽略了医院对员工个人发展的支持和对员工个人价值观念的尊重。因此,出现一些员工不热爱医院,不敬业爱岗,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甚至敷衍了事,因此,医院管理工作者在为医院追求利益和效益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只要员工的个人追求是合理的,医院就应该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把精力集中到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上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医院创造出应有的效益。

    3. 采取多种措施和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员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和服务素质

    临床医学是一门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学科,医疗服务又是一项最讲究艺术性的服务,因此,医院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努力提高员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和服务素质,才能适应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与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在人员的培养方式上,可以通过参加各种会议、短期专业学习以及国内外短期专业研修、考察等形式,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学科的水平。对于高级人员,主要是在院内抓好“传、帮、带”和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对于中级人员,主要是加强专科技术培训。对于初级人员,则要加强规范化培训,强化医疗规章制度和专科基础知识为主的基本功训练及外语培训。在注重提高各级各类人员技术素质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服务素质的提高,要经常开展服务艺术教育,进行服务礼仪培训,有针对性地在医务人员中进行人文知识的学习,在为患者提供技术服务的基础上,还要针对个体的不同特点提供必要的文化心理服务,让患者在医院能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

推动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1. 建立技术优势,增强医院实力

    现阶段,随着医院管理体制的多元化和经营机制的多样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医院要想吸引病源,提高两个效益,必须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加大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发挥好重点学科在学科建设上的辐射和龙头作用。首先要重视医院的基础建设,因为医院的基础建设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没有一个好的基础,改革和发展很可能就是纸上谈兵。医院的基础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基本技术建设等。基本技术建设是重点和核心,这主要是指我国医院在几十年来形成并经证明是一些形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比如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查七对”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和一些诊疗技术的操作常规,都是必须坚持和贯彻的。在此基础上,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寻找学科发展和进步的新的支撑点,营造“拳头产品”,创建独具特色的技术优势。在建立医院自身的医疗优势和特色时,一定要结合本院实际和当地的发病情况,要注重发挥多学科的群体优势,同时要考虑现代医疗设备的综合应用,以求得科学、合理的优化和重组。比如,一些医院设立的微创手术治疗中心、脏器移植中心、辅助生殖中心、疼痛治, 疗中心等,都是一些既有技术特色,又能切实, 为病人解除病痛,同时又可获得一定收益的技术项目。实践也证明,如果医院不顾自己的实际,一味地搞“小而全”,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医院的专业建设只有根据病人的需求,突出自己的特色,做到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才能体现出自身的竞争实力,从而培植属于自己的经济和技术增长点。

    2. 强化质量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医疗质量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和医院整个工作的生命,医疗服务如果不讲质量或者说没有质量,那么医疗服务也就失去了最终的意义。随着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医疗服务监督机制的加强,将推进医疗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执业医师法》的实施,为医疗队伍管理确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客观环境要求医院必须制定并完善各种诊疗技术规范、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强对重点病种的管理,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所以说,不管医院的体制怎么改革,机制怎么运行,质量仍然是最基本的,医院在推进各项改革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了内涵建设,相反,还要树立一个越是加快改革步伐,越要强化质量管理的观念。当前,要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和制度,严格实行全员、全面、全程医疗质量管理,注重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未质量的管理,要对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真正做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强化经营管理,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1. 注重成本核算,降低医疗消耗

    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必须注重成本核算,降低医疗消耗,树立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优的服务和最大的效益的意识。要合理组织收入,严格控制支出,降低各项费用,重视医院整体运营状况和综合效益的分析,同时要把降低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结合起来,创造最佳效益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具体的经营核算中,一定要明确科室的收入和支出范围,按期做好成本核算,在成本核算时,要划清应计入成本和不应计入成本的界限,划清成本计算期的界限,划清各个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界限。应计入医疗项目成本的费用是指医疗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为医疗业务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和为组织、管理全院医疗业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不应计入医疗项目成本的费用包括用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大修理以及用各种专用基金、专项拨款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因医疗事故、交通肇事、违章罚款等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只有严格按照费用分类进行核算,并做好环节成本的控制,为科室核定合理的消耗定额,有条件的医院最好是能配备科室经济核算员,进一步搞好成本核算。

    2. 加强院科两级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医院是由院科两级管理组织构成的,加强院科两级管理,健全激励机制,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加强院科两级管理,包括医疗管理、行政管理、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以及医德医风建设等各个方面,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就是在医院的统一指挥下,给予科室一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使科室主任合理组织各项收入,对科室的各项费用支出及消耗精打细算,合理使用人、财、物,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达到励行节约、增强经营意识,做到人人理财、个个当家,增强整个科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科室的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完善的院科两级分配方案,把科室人员的各种待遇与科室的经营效益挂起钩来,充分调动起科室的积极性,这样,实现医院总的发展目标才是有保障的。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 加强医德教育,树立良好医风

    医院的工作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群众,与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及生活息息相关,医院职业道德的好坏不仅影响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而且还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我国医院的标志,就是体现了医务人员要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一个理念,白十字代表以病人为中心,四颗红心代表对病人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因此,医院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廉洁行医,无私奉献的精神,培育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端正医疗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医院同时也要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监督考核,做到既普遍说服教育,又要对违规者严肃处理。未来的竟争,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凝聚力的竟争。将来的医院,人才流动的自由度将进一步加大,医院的管理者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团队精神的培育,重视医院凝聚力的增强,善于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和谐的文化与人际环境,让员工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与幸福,让团队创造出效益和财富。

    2. 改善医院条件,创造优雅的就医环境

    过去有许多医院不重视医疗环境的改善,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病人一到医院,病还没有治,马上就对医院产生了一种“厌恶感”,直接影响了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经过多年的治理和改革,医院的就医环境大大改观,但从总体来看,还远远不能适应病人的需求,走进医院,还是缺少一种人性化的感觉和家庭式的温暖,有的医院病房设置标准也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有的医院就医手续繁琐,看一个小病也要等上一两个小时甚至半天,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医院的发展。所以,医院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患者营造一个优雅的就医环境,同时要简化就医流程,缩短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时间,让患者感受到医疗消费也是“舒适”的。    

    现阶段,医院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只有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机遇,医院才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才能真正地做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因此,只要我们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积极创新,赢得了改革的主动权,医院必然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医院的未来:迈向现代化

    医院的现代化,是一个逐步完善和深化的过程。对医院现代化的认识,也同样要经过由浅入深,由定性认识到定性和定量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对于医院现代化的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人提出:“现代化医院是由现代设备装备的、具有现代化建筑、能够体现现代医学发展的特点,以一支开拓型和智力型的医学科技队伍,主要为病人提供及时的、安全的、经济的、正确的、有效的医学服务及舒适生活的服务机构。”还有人提出:“现代化医院应该是诊断水平高、治疗水平高、服务质量高、管理水平高,有理论、有人才、有成果,具有现代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医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幅员辽阔,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医院间的差距也很大,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的部分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及特区城市的部分医院与发达国家的一些医院相比,无论在建筑、医疗设施装备、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还是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了。因此,可以说中国应该是已经有了初步具备现代化水平的医院,进行医院现代化的研究也就十分必要。作为一所现代化医院,我们认为起码应该具备如下七个标志:

建筑现代化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伴随着高新医疗技术设备的不断普及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医院的建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建筑现代化要体现出“五化”:

    一是功能化。医院建筑必须满足全院的基本功能需求,并符合各项卫生学标准。

    二是生态化。医院建筑要尽可能实现园林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增加绿化面积,设置供病人欣赏和散步的花径、花台、花园、假山、雕塑、鱼池等,营造一个有水有草坪及生物的自然环境。

    三是人性化。人是活生生的有感情和理性的高级动物,医院建筑要尽可能贴近人性,营造生活氛围,适应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需求层次提高的要求。

    四是智能化。医院的大楼不仅有智能化控制,还应考虑医院管理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院网络建设,如计算机网络系统,病区病房监控网络系统,医院物流自动传输系统等,从而采用自动化手段,真正实现医院的气体管道化,空气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12-2015   护理之声(http://www.zghlzs.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若有转载或文章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E-mail: zhonggo123@163.com

本网名称及标识均在国家版权商标部门注册,原创图文保护知识产权

举报电话:李老师 15802485829 微信: lizanw20

QQ号客服:63449363 雨蓓老师 370294532 程老师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护理之声   桂ICP备18012132号-1